■ 晚报记者 朱海龙 文/图
“为你写诗为你静止,为你做不可能的事。”一首吴克群的《为你写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沈丘县青年张冰宇为了怀念早逝的慈父,用了4年时间,边读书边写诗,边打工边写诗。为了出诗集,他历经坎坷,凝聚他心血的诗集《十三年是一百年》终于出版了。
父亲早逝 改名立志
张冰宇是沈丘县卞路口乡人,10年前,父亲不幸患上了肝腹水,因为家里没钱医治,最终离开人世。那年他才13岁,当年的张冰宇叫董建康,董建康自小聪明可爱,而且特别懂事。在他幼小的心中,父亲就是一座山,是他生命中永恒的爱,即使一百年都怀念他!这是多么真切的爱,多么崇高的眷恋。
从那时起,这个刚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就在艰苦的环境中度日。但苦难和孤独并没有将他击倒,反而把对父亲的怀念和志向化作了诗句,飞向天宇。张(母亲姓)冰(苦难、孤独)宇(飞向天宇),因此成了他的名字。
为了供冰宇读书,母亲不得不改嫁。继父也是一个善良的农民,待冰宇像亲生儿子一样。冰宇高中毕业后在大学里学了一年汉语言文学,这一年为他今后的写诗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一年后,他实在不忍心看着父母再为自己劳累,不声不响离开了大学校园。
虽然漂泊 梦想依旧
刚踏入社会的冰宇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台州的一家绿化公司上班,主要工作在大街上种花草。条件艰苦,但这没有让他停止写诗的步伐,他把每天经历的酸甜苦辣和对父亲的无尽怀念都化作诗句,写在了稿纸上。
干了没多久,他选择了离开,不为别的,就是想磨砺自己,感受真实的人生。就这样,他在鞋厂做过搬运工,在服装厂干过缝纫工,在浴场当过服务员,现在杭州解放军117医院的餐厅送饭送菜、洗碗。尽管漂泊,但他从未放弃诗歌梦。他说:“写诗给了我快乐,给了我希望,虽然不知道何时能圆梦,但我一直坚持着。”
2007年的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有关“浙江诗人之家”的文章,并且记住了作家王金虎的名字和地址,点燃了他内心的希望。第二天,张冰宇就辞掉当时的工作,带着自己的文稿,从台州来到了杭州。按照原先买来的杭州地图,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王金虎老师的家。
后来,王老师和张冰宇进行了一次详谈。看了张冰宇的文稿后,王老师有几分难言之色。张冰宇马上读懂了王老师的意思,自己收起文稿说:“等我回去再重新修改整理一遍。”
好人相助 终于圆梦
虽然经过几次修改和整理,但还是没过关。为了生计,张冰宇在杭州解放军117医院找了份活,在餐厅里洗盘子刷碗,端饭送菜,边打工边修改文稿。
去年年初,他再一次带着修改后的文稿,想找王老师看看,可王老师的电话一直没人接。正当他对出诗集绝望时,2009年4月份的一天中午,王老师突然出现在医院的食堂里,当时,张冰宇几乎不敢相信王老师会主动来找他。
事后他才知道,原来王老师因身体不好在医院住了很长时间,人也瘦了不少。虽然文稿还存在一些瑕疵,但被张冰宇那份执著感动的王老师,最终答应把文稿带回去好好看看。
王老师走后,张冰宇每个星期四休息时,必到的地方就是王老师家,几乎每天一个电话,打听稿子的情况。
文稿终于成熟了,可一笔出诗集的费用却又难住了小伙子。虽然在王老师帮助下,出书的价格降到了底线,只需16000元,但对每月只有1000元收入的张冰宇来说,也是个大数目。
眼看着终于可以圆梦了,张冰宇不愿轻易放弃。10月15日,张冰宇拿着母亲从老家为他东拼西凑来的1万元,加上自己借来的6000元,放到了王老师眼前……
“小张,你的书出版了,明天就给你送过来。”12月18日中午,张冰宇正忙着端送饭菜,他突然接到了王老师的电话。
日前,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了张冰宇。听到喜讯,张冰宇并没有惊喜、欢呼、跳跃,而是流下了滚烫的泪水,他说:“能走到今天,是怀念父亲而写诗的这个梦支撑着我,也是这个梦激励着我坚持坚持、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