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综合
 
 
 
2010年5月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商水“非遗”又有新发现
百年渔鼓道情仅剩俩传人
  杜三合在表演渔鼓艺术

  晚报记者 马治卫 文/图

  

  本报讯  一种表演形式和大鼓书相似的传统曲艺——渔鼓道情,日前在商水县被发现。记者昨日从该县文化局获悉,这种盛行于清末并流传于民间、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传统曲艺,如今在我市乃至全省却只有一位63岁的杜三合老人和他的女弟子会吟唱,前途堪忧。  

  渔鼓也叫渔鼓道情,当地老百姓叫“梆梆筒子”,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

  63岁的老艺人杜三合称,关于唱渔鼓的道具“蓝条”还有个动听的传说。据传“蓝条”是道家五根竹筒中的一根,其余几根的下落是女娲补天用一根,道家的祖师爷李耳那里存一根,撑船摆渡的船尾杆用一根,韩湘子传道用一根,有一根下落不明。唱渔鼓用的“道筒”就是韩湘子的那一根,共计三尺七寸。韩湘子在民间传道,遇见了乞丐向他讨饭,他就把道筒截给乞丐三寸,后来乞丐就以打“莲花落”(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一种民间曲艺)为生;韩湘子到染坊传道,截给了染坊一寸做染布牌子,下余三尺三寸为唱渔鼓的专用道具。因道筒四周用蓝布缠绕,所以称为蓝条。

  杜三合自幼拜周口著名道情艺人周名扬为师,经三年才获得真传。当时杜三合师兄8人,人人能说会唱,各有所长,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50多年过去了,现如今能精通渔鼓说唱艺术的仅剩杜三合一人了。虽然经济收入不高,但杜三合仍然坚持常年在外演出,并在20多年前的演出途中收下了唯一一名女徒弟、今年已经48岁的赵春。

  该县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由于渔鼓的唱腔完全是老师教徒弟学,唱词没有文本,历代很少或根本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口传心授,学艺周期较长,导致这门民间艺术奇葩濒临灭绝。而观众的严重流失也是这一传统曲艺濒临灭绝的另一原因。

  据了解,为保护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目前渔鼓已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线索提供 唐新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时评/综合
   第04版:周口/社会
   第05版:周口/民生
   第06版:周口/便民
   第07版:今日关注
   第08版:国内新闻
   第09版:国际看点
   第10版:体育新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晚晴
   第13版:旅游
   第14版:投资理财
   第15版:周口文化
   第16版:家有喜事
百年渔鼓道情仅剩俩传人
东岳大殿迎来八方客
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不存在“补偿”
图片新闻
张振福泥塑馆
免费对外开放
赢得文明素质的“世博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