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陕西汉中市近日决定,耗资数千万元于今年10月1日前开工改造桥北广场,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据悉,该市地方财政收入仅10余亿元,城市建设基本靠银行贷款。(8月26日《北京晨报》)
地处秦岭南麓的汉中市辖10县1区,381万人,其中5县系国家级贫困县,4县系省级贫困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10余亿元,城市建设基本靠银行贷款。当地小城有近20个十字路口、交通要道没有红绿灯,以致大小交通事故经常发生。有关部门对此的解释是:市里财政经费紧张,拿不出200万元来解决该问题。但就是这么一个穷地方,当地政府在原中心广场改造不成功的情况下,近日又决定耗资数千万元改造老广场,这样的决策科学吗?
对当地政府的这一决策,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有钱砸广场,无钱装街灯;命比风景贱,责比权力轻。
修广场自然有修广场的道理,可以说得很文艺,也可以讲得很民生。如果认为这是形象工程,要追究相关责任,肯定也是“领导集体决定”——人人都是责任人,人人都不负责任。
类似故事近些年来在多地反复上演。公共基础设施总是拼不过“样板工程”、“标志建筑”。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一是权力集中化,无论想法多么离奇,与权力有染的个人偏好往往能神奇地兑现为公共意志,就算贻笑大方,也不惮于丢人现眼;二是财政软约束,花钱太随意,加上监管阙如,血汗钱常常都为某些领导的奇思妙想打了水漂。
红绿灯争不过大广场,说到底还是公共利益私权化。既然权力与财政按照个人好恶支配,那么,最大化的公共利益自然就可以忽略不计,只要面子好看,只要政绩卓然,哪管他人死活。于是,荒山可以刷绿漆、黄金可以铺马路……至于实实在在的民生需要,反正有“财力不济”的幌子挡着。
更让人遗憾的是,“红绿灯争不过大广场”等问题在媒体曝光后,往往也只是稍作整改,多是不了了之,最终导致“翻版”泛滥。真正的整饬,只有雷霆问责。否则,此类“奇闻怪谈”免不了还要多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