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郭坤 文/图
“周口有没有地震监测台”这个问题,也许大多数周口市民都回答不上来。就在我市发生此次4.7级地震之前,对于身处平原、地震活动较弱地区的周口市民来说,地震是遥远的,地震监测工作更是陌生的。事实上,作为河南省地震监测台网的一个监测点,周口地震台就坐落在川汇区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角落里,忠实履行职责34年了。
我市此次发生4.7级地震,周口地震台第一时间监测到的数据为中国地震局在较短时间内确定地震地点、时间、震级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10月27日,记者走进这个神秘而不为人所熟知的地震台,了解地震监测的全过程。
沿周口市区中州路往北行至北环路口,东行800米然后再北行800米,便到达了地震台所在地。周口地震台坐落在川汇区城北办事处的后石店行政村,占地约20亩。地震台四周被空旷的田野所包围,拔地而起的一座两层办公楼因此显得格外显眼(大图)。
地震台台长庞连山告诉记者,1976年建台的周口地震台主要担负着地震监测预报和答疑释惑工作,34年的工作可以用两个阶段来总结——设备更新前和设备更新后。地震台东北角两排低矮的瓦房记录着设备更新前的工作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震监测工作人员就是在那里伏案研究、计算采集到的地震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送给省地震监测台网;西北角的两层办公楼在2006年拔地而起,它标志着地震台全面实现数字化监测,现如今,地震台采集到的地震信息,省地震监测台网均可同步获悉。
安置在地下300米的拾震器
捕捉到了地震信息
和两层办公楼相对、位于地震台西南角的一间小屋子则是地震台的“灵魂”所在。屋子里安置的是2006年设备更新后的地震信息数字采集器和UPS不间断电源设备,而屋子下面更是“别有洞天”:几十根直径156毫米的钢管连接起来直插地下300米,钢管底部安置的是直径120毫米、1米多高的拾震器。
当天,庞连山带着记者现场了解了地震监测全过程。“监测地震信息主要依靠的是拾震器。”庞连山指着屋子里正在运行的地震信息数字采集器告诉记者,和它相连接的除了办公楼监测值班室的电脑之外,便是安置在地下300米处的拾震器。拾震器采集到地震波信息后,通过光纤传送给地震信息数字采集器,数字采集器通过网络可以立刻将这些信息传送给省地震监测台网。此次地震,这里的拾震器第一时间捕捉到的地震波信息,省地震监测台网同步也收到了。”
“相对于以前,现在的地震监测技术进步了很多,为震后救援提供了有力保障。”庞连山介绍,由于周口属于地震活动较弱地区,周口地震台2006年才全面实现数字化监测。2006年以前,采集地震波信息依靠的还是安置在地面的模拟仪器,监测能力相对较低,监测到信息后,工作人员还要通过人工计算出地震的震级、时间、方向等数据,15分钟之内上报省市地震部门以供参考,“有时会有误差。”
地震发生后
地震台全员值班
庞连山告诉记者,周口地震台目前有5名工作人员,一位台长、一位工程师、一位业务助理、两位观测员,由于台里实行24小时工作制,平日里地震台采用轮班制,每班安排两人值班,分析处理监测到的数据,吃住都要在台里,不分节假日。5个人就这么轮班倒地工作了很多年。
10月24日地震发生时,正在值班的工程师杨军看到电脑上一直平稳的波线突然跳动,他立刻意识到这次地震距离我市不远,便立刻通知了台长庞连山。庞连山又第一时间与省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地震办负责人进行了紧急沟通。
此次地震发生后,周口地震台按照河南省地震局刚刚下发的《关于加强监测预报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加强了震情监测工作,全员值班。在做好震情值班,对拾震器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同时,随时接收异常报告,随时解答市民疑惑。
“不仅要保证震情监测不间断,我们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证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转。”庞连山介绍,观测值班室的电脑和数字采集器都是24小时运转的,这些设备都要确保不出故障,另外,还要保障电力的持续供应。“一旦遇到停电,UPS不间断电源设备就开始供电,停电时间过长的话,我们会及时启用发电机发电。”
地震台有位
地震监测老专家
如果不是地震台工作人员介绍,记者没有想到面前这位貌似老农、面带沧桑的庞连山台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地震监测专家。
庞连山是周口地震台第三任台长,西华县人,1981年从天水地震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镇平地震台(现南阳地震台)工作,1983年调入河南省地震局传输台网工作,1985年任郑州地震台台长,1988年前往商丘筹建商丘地震台并担任台长,1995年回到周口,任周口地震台台长至今。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的庞连山简单履历表明,从事了大半辈子地震监测工作的庞连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地震监测专家。
今年庞连山已经54岁,“看来,我这份地震监测工作要干到退休了。”庞连山笑着说。
庞连山的观点和省地震局专家的观点是一致的:周口近期不会有大的余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