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与陈胜同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元年(前209)7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任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次年,吴广在攻打荥阳时,被同为起义军将领的田臧所杀。
小吴村里有座吴广塔
记者查阅《太康县志》得知,吴广的家乡就位于太康县逊母口镇西南3公里的小吴行政村。10月23日上午,,在知情人的引领下,记者来到该村,正忙着干活的村党支部书记吴成祥和村内几位年长的老人知道记者的来意后,就放下手中的活儿,热情地带路。
沿着村内一条狭窄的街道,我们往前行走百余米,在村东南的一片空地上停下脚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破旧的古塔:塔呈六角形,共7层,塔墙上都有一座惟妙惟肖的佛像。仔细观察,记者发现每个佛像的造型还不尽相同,有的双手合十,有的单手举起,让人遗憾的是其中两尊佛像已经被盗去,现在只剩下十余尊佛像。在塔顶上,还能依稀看到一个残破的塔铃。
“这就是吴广塔吗?”记者看后颇为疑惑。如果不是听村民说这座塔是为了纪念吴广而建,你就很难把他和吴广联系起来。环顾塔的四周,我们没有在塔身上找到有关吴广的铭文雕刻,也没找到跟吴广有关的任何一点线索,只是在塔后面见到一块被风化了的石碑,石碑上面的字迹已经看不清楚。听村民讲,以前,这块石碑上清晰地记载着吴广和这座古塔的历史。
“这座塔是为了纪念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吴广而修建的,名字叫‘吴广塔’!”看到我有点疑惑,在一旁站着的60多岁的吴金岭老人介绍说。他小的时候就经常在塔下玩耍,至于该塔是什么年代修建的,他也说不上来,只是听村里老人讲,该塔建于汉朝,后在北魏和明朝重修过。
爱打抱不平的吴广
“如今,这座古塔已历经2000多年风雨,依然矗立在这块土地上……”吴成祥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时还很自豪。据《太康县志》记载,该塔称吴广纪念塔,又称吴广塔,坐落在小吴村东头,南临吴广学校,北、西、东三面都是村民住宅,住的均为吴广的世孙。相传,此塔是当地群众为纪念吴广而建。当年,吴广家的草坯房已经不存在,吴广塔是对英雄的纪念,也是吴广故居的见证。
据说,吴广生于约公元前228年,其父吴吉,母贾氏,住草房两间。吴吉以打长工为生,常受地主的打骂。吴广从小就对欺压穷人的地主恶霸产生了仇恨,时刻想着消灭他们。吴广小小年纪就胆略过人,14岁时,其父曾遭财主周八缸的毒打,他就拿着菜刀与财主相拼,还一把火烧光了周家的卖场。16岁时,他去邻村李财主家做小工,两年后,与小哥们儿周文、吴彪、吴飞、吴棰、李六几人,为制止李家三公子行凶作恶而误伤3条人命。为此,父母被逼双双悬梁自尽,吴广哥们儿6人也离乡南逃,以避官府追捕。
一日,他们来到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地界,听说城东北2.5公里的陈家有位陈胜好汉,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好结交穷人。于是,吴广一行便投奔而去,与陈胜义结金兰之盟。此时,陈胜20多岁,年轻气盛,性格爽朗,敢作敢为。吴广也是十八九岁的棒小伙子,身高力壮,性情火暴,有勇有谋,好打不平。两人相见如故,情投意合,又都疾恶如仇,对秦朝统治不满。
发动起义 揭竿而起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朝廷诏令征集900名青壮年,赴渔阳戍边,陈胜、吴广都在被征之列,官兵将其编入戍边队伍,任命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遭雨受阻,不能如期达到渔阳。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
吴广不甘白白送死,便与盟兄陈胜谋划发动起义。经过一番谋划后,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3个大字,塞到渔民捕来的鱼肚子里。戍卒们买鱼回来吃,发现了鱼腹中的“丹书”,都觉得惊奇。与此同时,吴广潜伏到营地附近一座荒庙里,半夜里在寺庙旁点燃篝火当做鬼火,并模仿狐狸的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正在睡梦中的戍卒们被惊醒,十分惊恐害怕。第二天,戍卒们交头接耳,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加之陈胜平时就待下属热情和气,再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复兴联系在一起,陈胜在戍卒们心中的威望就更高了。
吴广见时机基本成熟,于是趁两个将尉喝醉时,故意扬言逃跑,以激怒押送他们赴边的将尉。喝得醉醺醺的两个将尉果然大怒,责骂和鞭打吴广,引起戍卒不满,戍卒便群起而哄之。吴广奋起夺下一名将尉的佩剑将其杀死,陈胜也乘势杀了另一名将尉。
随后,陈胜、吴广把900名戍卒召集在一起,陈胜大声说道,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已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而误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斩杀,即便侥幸不被砍头,戍守边塞的苦役十有六七也要送命。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陈胜铿锵有力的一番话,说出了大伙的心声,戍卒们对秦王朝的满腔怨恨和愤怒如同冲溃了堤坝的洪水一样奔泻而出,齐声高呼:“我们愿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大伙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袒露右臂作为标志,筑坛盟誓,按事先的谋划,诈以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宣布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任吴广为都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迅速攻下蕲县县城(今安徽宿州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起义军占据陈县(今河南淮阳)后,已拥有步兵数万,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张楚政权建立后,吴广率军西攻荥阳,武臣、张耳、陈馀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文夺取魏地。
张楚政权的建立,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反秦斗争的高涨,各地百姓久苦于秦政,纷纷杀秦长吏,响应陈胜。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领有刘邦、项梁、项羽、英布等人。
吴广率领起义军围攻荥阳不下,陈胜另派周文为将军,西攻秦军。周文的队伍在进军咸阳途中,不断扩大,到达函谷关时,已有兵车千辆,战士几十万,起义军进抵距咸阳百里的戏(今陕西临潼东北),秦二世令章邯把修建骊山墓的数十万刑徒和奴隶编成军队迎战,起义军接连受挫,周文自杀。
随着反秦势力的不断壮大,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陈胜滋长了骄傲情绪,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听陈胜管制,甚至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如围攻荥阳的起义军将领田臧与吴广意见不合,竟假借陈胜之命杀死吴广,结果导致这支起义军的全军覆灭。
章邯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倾全力向陈县猛扑,陈胜失利。秦二世二年12月,陈胜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贾杀害。陈胜部将吕臣率领苍头军,随即两度收复陈县,并处死庄贾。
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使农民起义遭受暂时的挫折,但各地起义军仍继续进行斗争。以项羽、刘邦等人为首领的起义军,经多次重大战役,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的军队进抵灞上,秦王子婴奉皇帝符玺投降,秦王朝灭亡。
吴广族人建塔祭英雄
相传,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以后,陈胜、吴广起义军旧部被刘邦收编,其中一人曾受过吴广帮助,他升任将领后得了权势。推翻秦朝建立汉朝后,此人念及旧情,则于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春带上钱财风风光光地来到阳夏小吴村,为感谢吴广恩德,在村东建了一座吴广祠堂,房屋数间,宏伟壮丽,内放置吴广画像牌位,供后人顶礼膜拜。
次年,吴氏族人听信风水先生所说,笃信吴广造反成神,位列仙人,村内祠堂有灵气,后世继出高人。为了镇压邪魔,护卫神灵,造福众生,族人议定在祠堂附近再建吴广宝塔,以永世纪念。恰逢吴广生前好友吴彪起义失败后经商发达,过年时候回乡祭奠吴广,并欣然同意捐资建塔。于是,他们请来工匠,购来物料,经过数日施工,一座精美玲珑的宝塔就矗立在了村头。该塔共7层,高20米,呈六角形,顶端有宝瓶3个,风铃6个,塔墙上有罗汉佛像18尊,每层的衔接部分都有不同的雕刻图案。
此后,经过历史沧桑巨变,吴广宝塔被保留了下来,直到600年后的北魏时期,吴广后人才第一次修缮,明万历年间再次重修。
通过这些传说不难发现,人们对吴广的景仰之情。 2006年,该塔被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中村民为古塔“换妆”
在小吴村采访的时候,记者看到吴广塔的塔基曾被人用水泥重新修缮过。对此,吴金岭老人特意给记者讲述了“文革”期间村民保护古塔的故事:“文革”中“除四旧”时,为了保护村里的古塔不被红卫兵破坏,村民准备给吴广塔“换妆”。他们找来石灰和颜料,深夜把古塔周身的佛像全部用石灰覆盖起来,并在塔的外面用颜料画上毛主席头像和标语,以此保护吴广塔不被毁坏。红卫兵们看到塔上的佛像已经被石灰糊了起来,就离开了,吴广塔才躲过了一场浩劫。“文革”后,村民重新把吴广塔身上的石灰去掉,塔上的佛像才重见天日。
“吴广塔上有两尊佛像已经不见了踪影……”吴成祥说。十多年前的一天,一村民路过吴广塔时,看到塔座下面有一个洞,二层的两个佛像也不见了。于是,他赶紧找来大家商议,对吴广塔进行保护,大伙又捐款把塔修了一下。
“现在,吴广塔有点倾斜。” 吴成祥说。为了保护吴广塔,他们曾组织专人义务看护,但也只是局限在小吴村内。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吴广塔,关注吴广的家乡。
核心提示:2000多年前,阳夏县(今太康)西南30余里的小吴村,一名婴儿呱呱坠地,他的不期而至在给家人带来欣喜的同时,也预示着秦王朝的暴政即将走向历史的尽头。这位在襁褓中的婴儿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领袖——吴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戍卒起义,号召群众反对秦王朝的暴政,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如今,历史的脚步已行走几千年,但是,人们对2000多年前发生的那场以陈胜、吴广为首的起义却依然充满着好奇。10月23日,记者来到吴广的家乡——太康县逊母口镇小吴行政村,探询关于一代农民起义领袖吴广的残存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