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生命。
胆道恶性肿瘤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胆囊癌、肝内胆管癌及上段、中段、下段肝外胆管癌。自1978~2000年,男性标化发病率由1.6/10万上升至3.8/10万,女性由2.3/10万上升至5.4/10万。其发病率在男、女性中分别增加了138%和135%,位居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男性)第七位和(女性)第六位。
胆囊癌
胆囊癌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病变,主要是胆囊粘膜面上皮腺体恶性增生所致,常可伴发于胆囊结石等疾病,由于不易早期发现,故总体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 哪些人容易发生胆囊癌?发病后常有何种表现?如何诊断?
多数胆囊癌患者发病时超过50岁,女性发病约为男性的3~4倍。约70%患者发病与胆石存在有关。这主要归结于胆石的存在常引起粘膜长期慢性炎症、感染而容易使细胞增殖调控紊乱,从而导致癌症。
早期症状为上腹痛、恶心呕吐、腹部压痛等。晚期时常有频繁发作或持续右上腹隐痛,右上腹发现肿块,并伴有体重下降、精神萎靡、食欲差等表现。
诊断方面,超声、增强CT、造影剂增强超声及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有助显示病变胆囊。
■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是否需治疗?
有些结石患者即便无明显不适,也应当接受手术治疗,如:口服胆囊造影不显影、“瓷化”胆囊、结石直径超过2~3厘米。这些患者胆囊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或无功能状态,容易导致胆囊癌的发生。
■ 胆囊息肉是否会癌变?
胆囊息肉分为腺瘤样息肉、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及腺肌瘤。临床资料统计,胆固醇息肉患者数量较多,但目前仍缺乏有效手段对这几类息肉进行鉴别,而胆囊腺瘤作为癌前病变更易癌变。无症状胆囊息肉以下情况视为胆囊癌危险因素:直径超过1厘米的单个病变、年龄超过50岁、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若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在排除胃肠道其他疾病后应行手术治疗。若病变小于1厘米、息肉多发、B超检查未见明显增大,则需每6个月B超检查一次。
胆管癌
患者存在某些基础疾病,如: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胆道寄生虫(肝吸虫、华支睾吸虫感染)等,这些患者胆道上皮细胞处于慢性炎症刺激之中,容易产生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癌变。
■ 胆管癌患者会有怎样的临床表现?如何诊断?
肝内胆管癌临床表现类似肝癌,为慢性肝区疼痛、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黄疸。肝外胆管癌早期无特异性表现,90%~98%的肝外胆管癌患者在肿瘤形成胆道梗阻时出现黄疸,部分患者合并反复发生的胆道感染。这些患者肿瘤标记物如:CA199会升高,B超为首选筛查方法,CT、MRCP均有助发现肿瘤及判断可切除性。
■ 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无药可治”?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解除黄疸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能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经皮肝穿刺治疗(PTC)及内镜下放置支架可缓解黄疸引起的皮肤瘙痒等症状及改善肝功能。结合放化疗可能使肿瘤体积缩小,延长生存时间。
(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