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沐浴阳光与好心情的时候又来了。当你在享受雷雨的清凉、郊游的自在以及各种消暑活动带来的欢乐时,请一定不要忘记把安全摆在首位。夏季意外多发,人们应警惕触电、溺水、运动伤害、猝死等危险因素。
夏季潮湿易“触电”
用电一定要注意安全,尤其在雷雨频繁、空气湿度大的夏季。触电事故容易发生在3个地方:防雷措施不完善的郊外;有老旧电器的室内;大功率的户外作业场所。
郊外出游时,应避免站在单独的大树或者没有避雷针的建筑物下,因为雷电最先接触最高点。家庭用电时,要尽量选择质量好、年代新的电器,防止发生漏电事故。户外作业的工人,在使用电力设备前,一定要从自身安全考虑,确保受到了系统正确的训练。
人被电压高、强度大的电流击中的一瞬间,就可能发生呼吸、心跳的骤停。此时,最好不要坐等急救车到来,周围人如能够及早对病人进行紧急救护,可以大大增加其生存概率。
救助伤者,要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遵从3个步骤:第一,把电源切掉或用干燥的木棍、塑胶棒等绝缘体把电线挑开,确保伤者被转移到不带电的安全环境中;第二,呼叫、拍打伤者,判断其是否有神志,并检查呼吸和心跳状况;第三,若伤者呼吸、心跳停止,则需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脏按压,直至救护车到来。按压的标准,应该是每分钟至少100次,每次深度至少达5cm。
如果我们能在伤者呼吸、心跳停止后的10分钟之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那么复苏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反之,由于缺氧时间过长,使身体器官受到了不可逆的损害。
即使致伤电流比较小,伤者神志、呼吸、心跳没有大碍,也应尽量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认是否会有其他问题,并及时进行治疗。
河里游泳多“溺水”
夏季,是游泳爱好者户外运动的好时机,同时,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溺水发生的原因有3个:一是呛水;二是呼吸道堵塞;三是抽搐。
呛水,多发生在初学者或者不会游泳的人身上,主要由于换气和泳姿配合不协调导致。呼吸道堵塞,往往是游泳场所选择不当造成的。很多游泳爱好者喜欢选择野外环境,但野湖里淤泥、水草比较多,很容易被误吸到呼吸道里,引发溺水事故。抽搐,有两种原因:一是水冷,二是游泳时间过长。水冷会导致肌肉打颤以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游泳的时间越长,换气时吐出的二氧化碳累积得越多,由于二氧化碳是酸性气体,排出的过多,会使体内环境变成偏碱性,容易导致抽搐。
溺水的危害性,是由缺氧造成的,重者会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在对伤者进行施救前,首先要判断自己的水性是否足够承担起责任,不要贸然行动,如果不够,则需找水性比较好的人帮忙。伤者上岸后,在等待急救车到来的时候,周围人可以按以下步骤抢救伤者:第一,检查伤者呼吸道中是否有水草、淤泥等杂物,并清理干净;第二,判断伤者气息如何,如果其呼吸状况还可以,要赶紧进行排水,使伤者面部朝下,轻拍后背,把水清出来,整个过程持续时间不要太长;第三,如果伤者已经没有了呼吸和心跳,则应马上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这类伤者,以往的身体情况比较好,只是因为游泳不甚,导致了呼吸和心跳的停止。对这类伤者的施救,一定要持续进行,千万不可过早放弃,交替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过程可能非常长,甚至经过若干个小时才抢救过来的可能性都有。
户外运动防伤害
夏季,郊游、户外运动增多,难免会发生一些运动伤害。常见的运动伤害分两种:一是扭伤,一是出血。
扭伤后,受伤部位的组织内部会有大量毛细血管破裂,血液迅速渗出,形成局部淤血。此时不可用药酒按摩或热敷,这样会使局部的血管扩张,增加血液的渗出量,加重局部的肿胀和疼痛。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冷敷,用冷冻的水淋伤处亦不失为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一来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伤处的充血肿胀,尽快使血液凝结堵住出血口,二来可使局部降温,让感觉神经反应迟钝,起到止疼的效果。
切记,扭伤后一定不要再活动伤处,应尽快去医院拍片,检查是否有韧带拉伤等情况,韧带拉伤和骨折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都需要打石膏、上支具。
出血分很多种情况,如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等。首先,发生出血事故后,需先用干净的水冲洗伤口,最好能用酒精等进行消毒。毛细血管出血症状较轻,一般可自动止血。若出血量较大,血液颜色偏暗,则可判断是静脉出血,应该用毛巾、绷带或者干净的衣服在伤口处进行局部包扎,加压止血。若出血量较大,血液比较鲜亮,则可能是动脉出血,这种情况下止血最不容易,产生生命危险的可能性也最大,包扎止血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应该采用指压止血法或者使用止血带,专业性比较强,要求救助者能够找到出血动脉,在近心处用手指压住或者用止血带绑住伤处,使血管壁两侧同时受压,阻止血液流动。
发生出血事故后,一定要迅速将伤者送至医院,大量失血和止血导致的血流不畅如果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肢体麻木,甚至坏死。
(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