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政要闻
 
 
 
2011年7月2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金城:放下枪就当了“热心肠”
张金城和老伴黄悦宁在看报纸

  □晚报记者 李伟 文/图

  

  “以为你是来问我给汶川泥石流灾区捐款的事,正想着这事不算什么,怎么让记者知道了。”7月18日上午,在周口市干休所张金城的家里,最终得知记者来意的这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干部和蔼地笑着说。

  记者预约采访的电话是照顾张金城老两口生活起居的保姆大姐接的。由于经常有记者前去采访张老这位周口“慈善明星”,所以她在电话里根本就没多问。结果张老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不算什么”的善举又一次走漏了消息。

  

  “慈善明星”今年88岁

  汶川最近的泥石流灾害是张老从电视上得知的,看完后就心急火燎地安排保姆到市慈善总会捐500块钱。“人家说国家并没有号召捐款,等等再捐也不晚,可我知道老人家的脾气,硬给捐上了。”保姆大姐拿出慈善总会开的票据告诉记者。

  因为多年来一直坚持为我市贫困户和国内受灾地区捐款,而且连续当了数年的周口“一日捐”第一人。张金城早已是备受周口媒体关注的“慈善明星”。多年来,随着老人离休金的增长,他每次的捐款额也在“水涨船高”,捐款密度亦越来越大。他平时看报看电视不仅是在关注国内外大事,也是在“抢抓”每一个献爱心的机会。

  1923年出生、1941年入党的张金城今年已经88岁了。70年的党龄让一种信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为国家、民族分忧,为贫苦群众办实事,就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奉献难比李文祥,只是有副热心肠”

  张金城是山东人,81岁的老伴黄悦宁是广西人。平时黄大妈的话不如张老多,但说起李文祥,坐在张老身边的她倒赞叹着抢先开了口:“人家那种无私奉献精神我们比不上,(李文祥)参加了那么多战斗,立了那么多功,还心甘情愿地回家当农民,一点不图名利,没几个人能做到。”

  “咱也就是力所能及地帮帮困难户,顶多算个热心肠。”张金城接上话茬,“其实我这个习惯除了有党的教育,也有部分家庭的原因。”

  和很多这个年龄段的老干部一样,张金城也是出身穷苦。十四五岁就开始给地主打长工,干遍了苦活累活脏活,还有过逃荒要饭的经历。“那时候那么穷,我母亲还时常接济比我们更穷的人,有时宁愿饿着也要分给别人一口,对我影响很大,让我以后看见苦难的人就总想帮一把。”张老说。

  

  两个“战场”两种追求

  1939年3月,张金城光荣入伍,在随着部队南征北战相当长的岁月里,吃饱穿暖仍然还是一个理想。面对记者,张老唱起了当时部队上的一首歌:吃的是煎饼,铺的是干草,穿的更是谈不到,冷热这一套。那咱是为了啥,为了求解放,为了新社会,(到那时)同志们就好了……

  “这是那时的追求。”张金城说,在抗日、解放战场上,他和战友们的追求是建立新社会,过上好日子。而放下枪后,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战场”上,他的追求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让身边的困难群众和他一样拥有幸福、平静的生活。

  1964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党委机关后,张金城和分配到卫生战线的老伴都有着相对高的工资收入。从那个时候起,接济身边家庭困难的同志就成了他们常做的事。同一个单位的司机、炊事员、司务长、木工时常能得到他们三五十元的帮助,有时说好是借的,但张金城夫妇也从不讨要。

  到原周口地区体委主持工作后,张老在延续对困难同事日常帮助的同时,逢年过节还都要到他们家里慰问,这种传统一直保持到他1983年离休。

  周口慈善事业的发展开阔了张金城扶贫济困的“眼界”,也让他的帮忙范围迅速扩大。他笑道:“经济发展了,大家慢慢都富了,身边需要帮忙的人也不多了。不过我们的国家很大,还有需要帮助的群众,咱就得主动去帮他们。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家都团结起来,就啥困难都没有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周口/社会
   第04版:周口/民生
   第05版:周口/便民
   第06版:国内/视点
   第07版:国内/社会
   第08版:国际看点
   第09版:文娱新闻
   第10版:体育新闻
   第11版:教育资讯
   第12版:家有喜事/广告
   第13版:汽车/周刊
   第14版:汽车/广告
   第15版:汽车/广告
   第16版:汽车/广告
张金城:放下枪就当了“热心肠”
和田一派出所遭暴徒袭击
数名暴徒被击毙
我市民警巴进
被公安部追授
二级英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