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徐松 文/图
汲黯,濮阳县人,西汉诤臣,死后葬于郸城县西10里,汲冢镇便因汲黯墓冢而得名,至今已2123年。
汲黯,可谓刚正不阿、公正廉洁的始祖。面对既是明君又为霸主的汉武帝,他屡进诤言而安然无恙,而同朝为官的司马迁顶撞汉武帝却被处以惨无人道的宫刑。
屡处危境,都是汲黯自己救了自己,原因是他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一生全心为民,这令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敬慕三分:“汲黯以‘高学’著称于世”。这在名人如云的《史记》中,是难得的评价。
记者随着对拥有厚重文化的郸城县了解愈加深入,受郸城县淳厚的民风所熏陶,对汲黯其人其事也甚为仰慕。根据最新版的卫星地图“旅游景点”指示,记者驱车从郸城县城沿省道329线向西10里路便到达汲冢镇。在镇西头路北侧有一大型石刻“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汲冢遗址”,后有一个高8米、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土堆,便是汲黯墓冢所在地。
诤臣墓前追寻历史
遥遥望去,虽只有土堆、石刻、焚香房,略显萧条,但墓冢被绿树蒿草环绕,冢顶檀树挺拔,巨大的墓冢任凭2000多年风吹雨打而岿然不动。也正如2000多年前汲黯其人,无欲无求、刚正不阿、特立独行、卧治江山,他一心为公为民,则公生廉,廉生威,威震汉朝,流芳千秋。
肃立汲黯墓前,历史文字跃然纸上,成像成形浮现脑海。
汲黯为政,以民为本,同情民众的疾苦。一次河内(河南武陟)失火,武帝派他去视察。汲黯途经洛阳见这里正遭水灾,饥民塞路,饿死者不计其数,汲黯不畏矫制之罪,便以钦差大臣的名义,打开河南郡的国家粮仓,赈济当地灾民。此事传颂千古,成为汲黯受后人敬仰的代表事例。
汲黯威武不屈,刚直不阿。窦太后的弟弟田蚡当上丞相后,仗势骄横,目空一切,许多大臣向他参拜时,他大多不回礼。汲黯对他这种傲慢的态度看不惯,遂见而不拜。大将军卫青的妹妹为皇后,人皆敬畏,而汲黯见到卫青也只作揖而不叩拜。有人说:“除了天子之外就数大将军尊贵了,你为何见而不拜?”汲黯说:“我只听说‘大将军’礼贤,况且,我跟他多说几句,本来是帮他的忙,这有什么不好吗?”卫青听说这话后,更加尊敬汲黯,每次军务方面有难事,他都要登门请教汲黯。
汲黯多次耿直进言,又与权臣公孙弘、张汤不能相容。为此,他们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汲黯的坏话。加之汉武帝也屡被汲黯的忠言“噎”得尴尬不已,虽忍下怒火未杀汲黯,却对他几次疏远,最终在汲黯卧病在床时,将其委任为淮阳太守。
汲黯到了淮阳,虽然体弱多病,则卧治江山,整个淮阳在他的治理下,政通人和,一片兴旺。汲黯在淮阳七年,最后病死在察看汲冢民情的途中,后人尊称汲黯工作之地为“卧治阁”。
作为汉武帝,他能容忍的仅汲黯一人,一个“公”字,就是汲黯的“免死金牌”。汉武帝也始终认为汲黯是社稷之臣。汲黯死后,其近亲都被汉武帝重用。
千年墓冢高大巍峨
汲黯墓,虽为一墓,却历史意义重大。1963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汲冢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郸城县人民政府1979年进行修缮并立碑。近年来,郸城县委、县政府责成县文化部门做好保护工作,投资多次修葺,并派专人看护。
张允廷,71岁,守护汲黯墓44年,对于汲冢遗址的保护功不可没。谈及汲黯墓的历史变迁,张允廷滔滔不绝。他说,1952年以前,汲黯墓高大巍峨,犹如一座山。老年人都知道,攀上墓顶,向西可看到淮阳县太昊陵,向东可看到郸城铁塔(已毁)。墓顶正中央生长一棵千年檀树,当时8个成人环抱才能围树干一周。
然而,1952年,周围20多个大户人家纷纷带着家丁一哄而上,砍伐古檀,由于檀树巨大,斧砍锯拉3天3夜,才将古檀分割拉回家占为己有。中途掉下的一个树枝,被该村张道林捡回家,给其母亲做了一口棺材。1966年、1967年两年里,全乡12个生产队上千人以“破除迷信”为由,都拉着架子车从墓冢上取土,用于垫路或盖房子用。两年间,墓冢垫了多少条路、盖了多少间房无法计算,导致高山一般的墓冢被损坏成现在的样子。汲黯祠、卧治阁也被破坏,冢顶数十座石碑均被损坏,所幸村内文化人士抄下部分碑文,至今留存。现在汲冢人还传颂着“汲黯生前到汲冢视察未了心愿,死后留下巨大墓冢便为汲冢人造福”。
1967年底,县文化部门引起重视,安排身为大队干部的张允廷为义务保护员。1979年,县政府在墓前修砌了大型石刻“汲冢遗址”。近年来,为进一步保护、修复汲黯墓,在县文化部门和汲冢镇政府的支持下,张允廷和他的保护队伍商议成立了汲黯祠、卧治阁(汲冢遗址)筹建所,他们自筹资金在冢顶栽置一棵檀树,建造两间焚香房,沿路盖起了护墓墙,并粉刷了“遗址简介”等。
2010年8月,来自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27名汲姓后人慕名前来拜谒,并承诺召集全国汲姓后人筹资恢复祖陵原貌,并另建陵墓香阁和汲黯纪念馆等设施。今年3月份,又从山东菏泽来一批汲姓老年人,与汲冢遗址筹建所洽谈修复事宜,并得到郸城县和汲冢镇相关部门的肯定与支持。目前,汲黯墓正在期待修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