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李伟
2004年7月中旬,在《周口晚报》创刊后的第一个仲夏,我们开始了一次贫困大学生关爱行动。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推荐下,记者结识了张夜雨和他的家庭。彼时,张夜雨以优异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但经济的拮据却让这个家庭难见喜悦。本报立即展开了《关注贫困学子——和张夜雨一起走向象牙塔》系列报道,随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张夜雨准时踏上了开往冰城,也开启了他精彩人生的幸福列车。
7年过去了,川汇区新民街374号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先前四面进风的破旧砖瓦房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上下8间房的两层小楼。
“这是张夜雨家吗?”8月22日,尽管从邻居口中得到进一步证实,一路打听找来的记者还是将信将疑,直到张夜雨的叔叔张明亮从屋里出来把记者迎进去。“这房子是两年前盖起来的,开始借的他(张夜雨)姑姑的钱,不过今年小雨用工资都还上了。”热情的张明亮一边说,一边拿条毛巾使劲擦擦本就干干净净的沙发,让记者坐下。
张明亮的热情是发自内心的。他说,当年,正是《周口晚报》的报道让小雨成了亲友和爱心人士关注的焦点,让张家渡过了最大的难关。
母亲还是在给亲戚的糖厂帮忙,父亲依然做着收入不高的帮厨,但昔日的寒门学子张夜雨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去年进入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的他月收入已在7000元以上,而这仅是新人的工资水平。
张夜雨在大学里学的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硕连读。这个专业很吃香,赶在学生毕业前夕去招聘的单位很多,其中不乏好单位。张夜雨说,他本来打算去山东,但是现在单位的领导在网上看到了他的简历,就直接约见他,把他拦下了。
拦下张夜雨当然也是看到了他在学校的成绩。研究生阶段,张夜雨所在的能源学院有学生120人,高手如林,但他始终能保持在前20名以内,一直拿着一等奖学金。另外张夜雨兴趣广泛,虽出身寒门却不乏进取的勇气和信心。
“在学校继续读博士没问题,但是考虑到家里的情况,我还是放弃了。”通过QQ,张夜雨告诉记者,本科4年,尽管他一直很节俭,但是给家里依然造成了很重的负担,“父亲帮厨每月挣不到2000元,基本上都被我花光了,读研究生时如果拿不了一等奖学金,就只有贷款了”。张明亮说,小雨的学业一直很繁重,让他无暇打工挣钱,最多也就是在暑假期间找个家教干干,大学6年,暑假他几乎都是在哈尔滨过的。
谈及2004年自己的被关爱,张夜雨说直到现在想起来还很感动,性格稍显内向的他郑重地给记者打下一行字:有了能力以后肯定会回报大家!
开栏的话
随着周口市2011年救助贫困大学生行动的陆续进行,又有一批批寒门学子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踌躇满志地开始了他们的人生新征程。像他们一样,在过去的多年里,在“贫困大学生救助工程”、“圆梦行动”、“金秋助学行动”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掀起的助学大潮中,数以万计的贫困学子如愿以偿地走进象牙塔。而自创刊以来,本报对此都给予了充分关注,成了大爱涌动的时代见证者。
现在,我们就从《周口晚报》创刊后的第一个年头开始,每年选取一个当年受助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现状,倾听他们伴爱前行的温暖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