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高洪驰
变化很大
10月9日,记者在前往址坊行政村采访的路上,正巧碰到了检查秸秆禁烧工作的址坊镇党委书记张瑞峰和镇长叶保良。他们知道记者的来意后,笑着说:“址坊行政村值得去看看,那里村民的素质的确很高。”随后,镇干部王耀中陪同记者一起前往址坊行政村。
从址坊镇政府向西走了大约一公里,绿树掩映间几座两层楼房映入记者眼帘。“到了,前面就是址坊行政村。”王耀中说。
一条水泥路贯穿址坊行政村南北,道路两侧有路灯,这是址坊行政村的大街。记者站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一座座两层楼房鳞次栉比,不时有石榴树或柿树的枝条伸出小院的围墙。
进村没走多远,记者看到一位老人坐在一个高大的门楼前晒太阳。记者询问得知,老人叫缑暖英,今年80岁,眼有点花,身体硬朗。听说记者来采访,老人乐呵呵地把我们让进院。老人的儿子和儿媳正在整理院子,见记者来了连忙起身,热情地把我们领进屋,并从冰箱里拿出苹果招待我们。
老人的儿子王俊恒说,他家的房子以前是土坯房,1975年8月被洪水冲垮。洪水过后,行政村采取多种措施,为每家每户都建起了砖瓦房。1997年,富裕起来的王俊恒拆掉砖瓦房,在旧址上盖起了楼房,并添置了冰箱、饮水机、洗衣机等电器。
生活不赖
临近中午,村里的大喇叭开始广播,在田间忙活的村民陆续回家。记者刚走到村民王金才家门前,一股肉香扑面而来。刚回到家的王金才把记者让进院内。他家盖的是3层楼房,楼梯旁摆放的鸡冠花、菊花已经开放。记者走进厨房,看到一根管子从挂在墙上的仪器中伸进一个水桶。王金才说,那是他家今年麦收后刚装上的饮水过滤器,过滤后的水不比纯净水差。厨房里,他的儿媳张瑞杰正在准备午饭,炖好的肉汤香气四溢。“吃饭少了肉就像少了点啥,现在的生活真不赖!”她笑眯眯地说。
家像别墅
村民王长生家是两层楼房,他的妻子和儿媳正在厨房做饭,蓝色的沼气火苗燃烧时发出嗞嗞的声音。紧邻厨房是淋浴间,里面放着一台自动洗衣机,车库里停放着两辆电动车,车库南面的卫生间与沼气池相连,整个院落布置得井井有条。
客厅的地面擦得干干净净,一部210升三开门电冰箱放在客厅一角,靠北的组合柜上放着一台组合音响,客厅东西两边摆放着淡紫色沙发,墙壁上挂着“奔马图”等刺绣饰品,一台柜式空调安放在房间一角。房屋西间,一台电脑桌放在靠南的窗户下面,上面安放着一台新电脑。“这是俺孩子在南方打工时买回来的,没事时我就上上网。”王长生说。
“你看俺家像不像城市里的小别墅?”王长生的妻子风趣地问。“其实俺这儿就是一个别墅村,好多人家比俺家的条件还要好。”王长生的儿媳说。
王长生的妻子告诉记者,她有一儿一女,女儿已经出嫁,丈夫在天津打工,儿子在漯河开吊车,她和儿媳在家料理家务,每年全家都有不菲的收入。
据她回忆,1986年她刚结婚时,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一间土坯房,厨房是用秸秆夹成的。“现在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用上这么多电器,全靠党的好政策!” 王长生的妻子感慨地说。
采访结束后,我们又绕道来到址坊行政村文化广场。占地4亩多的广场周围栽种着黄杨等花草,广场的地面全部硬化,固定式舞台宽敞明亮。“农闲时这里经常举办文艺演出,有时村民们也到这儿自娱自乐。”随行的王耀中介绍。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离开址坊行政村,村中大喇叭里播放的歌曲还在记者耳畔回响。
核心阅读
西华县址坊镇址坊行政村位于西华县城西南40公里,全村610户、2580余口人。1997年以来,全村90%以上的农户先后盖起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做饭烧水用上了沼气。村民们自豪地说:“俺这里是个别墅村,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