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一向作为炒菜配料的大葱突然价格高涨,一些市民反映花10元钱仅能买到两根大葱(3月18日《扬子晚报》)。
在经历“蒜你狠”、“豆你玩”等一系列农产品暴涨事件之后,葱价却依然如此不淡定,看似令人费解。眼下这种动辄“打滚翻番式”暴涨,显然很难用市场价格正常波动的理论解释。据业内人士介绍,大葱从地头进入老百姓餐桌上至少要经历“种葱—小经纪人—大经纪人—运输户—大批发市场—小批发商—市场”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加价幅度都很大,到了市民手中,价格自然就贵得离谱。
某种意义上说,“疯狂的大葱”也是受害者,因为这种价格异动并未给葱农带来任何直接收益,而且会以错乱的市场信号误导葱农——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宏观调控,在“10块钱2根葱”的诱惑下,市场的盲目性必然会带来下一年度大面积增收和大规模的“卖葱难”。可见,这些年来的“菜贱伤农”事件以及农产品价格异动事件,基本都指向农业生产种植指导的缺位、以及农副产品流通环节过多的顽疾。
在食品价格已经成为CPI重要推手的当下,起码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种植和供需信息网应为当务之急。从“菜贱伤农”到“菜贵伤民”的轮替,本质仍是弱质农业的“原生态活法”,靠天吃饭、靠市场吃饭,缺乏科学有序的理性干预。
“葱动”必然会有惩罚,只是这样的惩罚,不能也不应该由种葱的农民和吃葱的市民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