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儿熟了,把整块整块的麦田点拨得金黄。这个时候,小满节气踏着滚滚麦浪一路走来,家乡的小满会准时登场。
小满会通常在头天晚上就拉开了序幕,王明口的空旷场地灯火通明,锣鼓喧天,唢呐阵阵。戏台前坐满黑压压的人群,老少戏迷在豫剧优美动听的唱腔中沉醉着,不时拍手叫好。不远处的电影场地上,发电机突突作响,高音喇叭播放着歌曲,欢快的旋律传遍十里八村,人们闻声而动,狂热的人群奔向银幕,偌大的场子顿时人山人海。有些年轻人为了找个好位置,硬着头皮往前挤,把现场搅得一片混乱,小孩哭,大人喊。这时看场员举起竹竿,向几个制造混乱的头部敲去,几竿敲下来,他们只好抱头蹲下,会场又恢复了秩序。打鼓书场则是另一番景象,马路边、庭院前,坐满人群一片片,各个民间艺人各显神通,打鼓咚咚响,响板啪啪叫,这个唱岳飞,那个说隋唐,现场一会儿鸦雀无声,一会儿欢声笑语,人们听得入神入脑,如痴如醉。
晚间的喧闹送走了黑夜,迎来了黎明。翌日,太阳冉冉升起,在霞光的映照下,小满会容光焕发。一条南北大街摆满了收麦工具,有木杈扬锨、镰刀扫帚,还有筛子、箩筐、簸箕、穴子等。东西大道泾渭分明,西侧经营各种各样的传统小吃,东侧是日杂商品。这些提前到来的商贾小贩把十字大街完全占领。后来的商贩没有了位置,只好把摊位摆到谷河桥头。人潮涌动,集市越滚越大,似乎要把大街撑破,骡马交易市场和粮行被撵到谷河北岸一个叫高庄的地方。
一切准备就绪,小满会开始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来客。通向王明口集的大道、小路尽是赶会的人流。木货白条市场是人们的首选之地,村民们将一春积攒的零花钱买些收麦工具。瞭望整个街市,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吆喝声、砍价声交织在一起,汇成小满会的主题曲。一桩买卖带回一个希望。庄稼人买好工具,时刻等待着打下小麦,磨出白面,吃上白馍,过上好生活。
孩子们是赶会的重要角色。学校放假了,孩子们就向爹娘要钱赶会。家庭宽裕的孩子要钱很顺利,但经济拮据的孩子要到钱可不是件容易事儿,他们通常要使出浑身解数,又哭又闹,甚至受到皮肉之苦才要得几个分币。孩子们有了钱,就来了精神。他们三三两两结成一群,沿着小路蹦蹦跳跳来到集市。儿时的我是赶会的先进分子,一大早,我和几个好伙伴就在村庄南头的大柳树旁集合,一蹦三跳直奔饮食市场。这里有油条、烧饼、肉盒子、砂糖角、麻果,锅盔,花几弹等上百种传统小吃,美食当前,我们这些贪吃的孩子自然是难敌诱惑。油条锅前,几个小孩正围坐在一起吃着黄脆酥的油条,把伙伴健康馋得直流口水,大声嚷着:“我要吃油条。”我想吃肉盒,其他几个伙伴去吃凉粉,只有高个子天意迟迟不动。我问他,你咋不买着吃哩,他耷拉着脑袋小声跟我说,他只带5分钱,买不着。我赶紧给他买了一个烧饼。
吃饱喝足,我们又来到骡马交易市场,这里人声鼎沸,牛马欢唱。东区拴着一排骡子,西区是一排黄牛、毛驴。只见一群人围着一匹骏马,有人往前牵,有人拉着马尾巴往后拽。五十开外的男子伸出五个手指高喊:“500块,就给500块。”“不中,少600块不卖。”“看你那熊样儿,怪狠哩。”“你是啥样儿,是狗样儿、鳖样儿。”人群爆发出一阵哄笑。“不给600坚决不卖。”“今儿俺买定啦,再添50块中不中?”经过几番口水大战,买卖终于成交。
夕阳西下,当晚霞的余晖燃尽的时候,赶会的人们还不愿散去。夜色来临,人们看看电影,听听大戏,再过一把麦收前的闲乐之瘾。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