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锐评观点
 
 
 
2012年8月1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状元”今何在?

  今年,关于“高考状元”的炒作有点降温,转到了香港。如:港大录取了363个学生,其中21人是高考省市状元,比去年增加4个。炒“高考状元”,无非是炒大学,可以看出高考入学的一种新的走向。但是,这类消息对“状元”们日后的成才,并没有多大意义。

  倒是一个问题值得研究:“高考状元”今何在?云南省教育厅长罗崇敏研究了1977年到2009年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发现:“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个结论,对崇拜“高考状元”的人兜头泼了一盆冷水。无独有偶,“高考状元研究”课题组专家赵德国,调查了自1952年至2011年全国范围内的1400名“高考状元”,调查结论跟前者不谋而合,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职场状元”。当年高考中了状元的,离校投身社会后,大多湮没无闻。

  缘何如此?道理并不复杂:“高考状元”为了追求高分,往往把精力用于解题、用于死记硬背。时间是一个常数,当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背书和解题时,不免顾此失彼,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必然大受限制。人的创造性、想象力、彩色思维,是培养一位顶尖人才所必具的品质。“高考状元”多数只有分数的优势,一旦走向社会,其死读书的短处就显出来了。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难以成为顶尖人才,便不是偶然的了。

  个人在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全部在于智力,而在于个性、情绪智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考察一个人的真才实学,主要标尺是看他能不能做到活读书,能不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来解开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难题。俄罗斯的知名导演斯坦尼说过:“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玩物。”许多“高考状元”正是如此。

  当然,高分高能者也是大有人在。比如化学家侯德榜院士,当年考清华12门功课1200分满分,但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从读私塾到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此,对“高考状元”不可一概否定。

  人的一生是多次博弈的过程,不要把“宝”全押在分数上。一个人的成才,机会多得很,看你是否能够及时抓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广告
   第07版:国内综览
   第08版:国内深读
   第09版:国际综览
   第10版:国际深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教育资讯
   第15版:铁水牛 连载
   第16版:广告
   第17版:汽车 旅游
   第18版:汽车 资讯
   第19版:汽车 服务
   第20版:旅游 资讯
   第21版:旅游 资讯
   第22版:汽车 关注
   第23版:汽车 生活
   第24版:汽车 广告
“豆腐渣”高速调查报告为何难公开
“高考状元”今何在?
玻璃雨的背后
“果粉”气哭母亲,谁当反思
社会热点
砍伤变“戳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