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了,小区大门口早早挂上了四个红灯笼,灯笼上各书一个大字,分别是“欢”、“庆”、“佳”、“节”。以前不是这样,后两个灯笼上的字总要变,比如“春节”、“端午”、“中秋”。不知什么时候起,物业公司的人茅塞顿开,觉得这样挺费事,便改成了现在这样,无论什么节日,都可以这么挂灯笼。
这无意中揭示了一个问题:现在很多节日,内容和形式都很相似。不放假的节通常被人们忽略不计,放假的节以假期长短显示其重要性,过节的方式大抵都是发钱、回家、走亲访友、旅游、“血拼”……
福利好的单位,员工们早早期盼着放假,有些人会忍不住到网上晒奖金,引人围观。而不管钱多钱少,大节日里走亲访友是必须的。父母好说话,不会计较你去不去他们那儿,那些重要的人脉却不得不梳理,而且先去谁家后去谁家,排名还要分先后。节日里串门不能空手,按说那些主题节日礼品很好选,比如中秋节送月饼,但月饼节日一过立刻身价暴跌,太多吃不完也是烦恼,所以,无论什么节日,名酒名包什么的始终是礼品中最讨好的。
除了应酬,旅游、购物也是大节日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年轻人,无论以什么方式过节,节后的感受大致相同,那就是花钱多、奔波劳累。年复一年,节复一节,基本都是这么过的。虽然有的节日有主题,比如中秋赏月,可是又有几个人真的纯粹地去看月亮了?还不是借个名义吃喝、打牌、应酬去了?
好声音要有辨识度,节日也应该有辨识度,保持传统特色,才能过得精彩,不然什么节日都是缩小版春节,难免会过得疲劳,没了激情。
节日过得好不好,不在于放假和发钱的多少,而在于过节者的生活态度。(徐瑞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