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金月全 文/图
马刚来自项城市官会镇农村。年幼时,为实现“吃上一口饭”的愿望,在兄妹4人中排行老大的他只身离家到少林寺习武,取名释恒彪,后来他进入少林寺武僧团并随团到港澳台等地交流表演武术。
为了“养”学校,11年前,他放弃了少林寺武僧团在香港长期表演培训的机会,回到项城市官会镇的老家,在朋友的帮助下创办了“香港昌福学校”并担任校长。多年来,该校已累计接收、资助贫困儿童、孤儿、单亲家庭儿童400余名。
有时候,马刚泡在建筑工地上,扛水泥、运石料;有时候,马刚回到自己办的学校,看学生、嘘寒暖……11年里,马刚的角色和称谓在“包工头”与“校长”之间不断变化。马刚说:“为了给那些亲情缺失的孩子们一个‘家’,让他们有学上、有书读,再苦再累,我认为都值得!”
马刚的善举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1月3日,新华社以《留守“孤儿”:想念妈妈》为题对马刚的善举进行了报道。近日,马刚在被评为“感动项城”十大人物候选人的基础上,入围首届“感动周口”十大人物候选人。
放弃高薪职位 少林武僧回乡办学
“当时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面对记者的采访,马刚回忆说,“我在兄妹4人中排行老大,看着家里的境况,加上又喜欢武术,1985年春,12岁的我进入少林寺习武,成为少林寺第35代弟子。”
2001年,马刚在香港随少林寺武僧团传授“达摩易筋经”。其间,香港昌福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何燕芳希望高薪聘请马刚为私人保镖。由于马刚牵挂远在家乡的患病母亲,便婉言谢绝了。得知缘由后,何燕芳非常欣赏马刚的人品,决定资助他回乡投资办学。
2002年春,投资980万元兴建的香港昌福学校在项城市官会镇落成,成为周口市唯一的一所港资学校。据马刚介绍,香港明星成奎安得知他在家乡建学校的消息后,专程赶到官会镇帮忙,并在此停留了半个月。为感谢香港友人的帮助,学校特命名为“香港昌福学校”。
昌福学校不仅引入海外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而且每年拿出经费重奖优秀生、帮扶贫困生,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和农村孩子就学难的问题,而且其极力倡导的“尚学尚武”之风,更是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誉。11年来,昌福学校一直秉承“立足农村,心系慈善,造福社会,不图回报”的宗旨,已累计接收、资助贫困儿童、孤儿、单亲家庭儿童400余名,累计资助学生善款100多万元。
面对孤儿学生 马刚成了慈父
马刚说,香港昌福学校刚成立的时候,官会镇高庄村、范桥村、徐庄村等10多个行政村,每年都有近千名孩子在这里就学。其中,有不少孩子失去了父母,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但他们的爷爷奶奶大多年老体弱,根本无力照顾他们。
“孩子们太缺少父母的爱了!”马刚说,他对有这样身世的孩子更加怜爱,所以会经常带些生活用品到这些孩子家中看望,还免去他们的学杂费和食宿费。
昌福学校年龄最小的学生叫马成成,今年刚满5岁。马成成一岁时,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后来他的母亲离家出走,从此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当记者问他想不想妈妈时,小成成说:“学校就是我的家,马校长像爸爸一样关心我、爱护我,我长大了一定报答他……”
11岁的刘俊杰也是一名孤儿。5年前,刘俊杰的爸爸患病去世后,她就再也没见过妈妈。她的班主任老师说:“小俊杰是个非常争气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
孙冬,今年12岁,8年前妈妈离家出走,爸爸身患重病,在医院接受治疗,由爷爷和姑姑照顾。马刚知道情况后,多次专程去医院看望孙冬的爸爸,每次都要送去医疗费。2012年10月28日,马刚又一次送去4000元医疗费时,孙冬的爸爸突然病情加重,于当天10时去世,孙冬成了孤儿。马刚轻轻拭去孙冬脸上的泪水,对他说:“孩子别怕,要坚强起来,以后学校就是你的家,我就是你的爸爸。”
今年9岁的王小航和7岁的弟弟王小恒都在昌福学校学习。几年前,母亲因嫌家穷出走,父亲外出打工两年音信全无,小哥俩只好跟着70多岁的奶奶过日子。1月5日,记者见到他们的奶奶崔大娘时,老人泪流满面地说:“多亏了马校长啊!孩子没钱上学,学校把学费给我们免了;没钱吃饭,让我们免费吃饭;孩子没衣服,又给我们免费发衣服。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马校长,马校长就是孩子的再生父亲啊……”
……
在昌福学校,像马成成、刘俊杰这样的孤儿多达48名,学校不仅给他们免去了所有学费和生活费,马刚还承诺要资助他们上高中、读大学。据悉,11年来,马刚已累计资助了400多名学生,花去了100多万元。
昌福学校就像一个温暖的家
记者在采访时意外得知一个消息:目前正在郑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读书的李芳芳是在昌福学校资助下读完初中的学生之一。
“我家姊妹3个。读小学的时候,我父亲患上了肝癌,为给父亲治病,我不得不辍学,而妹妹则在昌福学校的资助下继续读书。后来,马校长知道我家的状况后,就让我在学校免费读书,免费吃住。于是,我从六年级就和妹妹同班读书,一直读到九年级。今年高考,我妹妹考了587分,我考了578分。现在,我和妹妹在郑州大学同一个班里读书。在昌福学校的4年里,学校老师对我和妹妹非常好,感觉那里就像一个温暖的家。”李芳芳在电话里说。
1月5日,记者在昌福学校九年级还见到了正在那里读书的李剑,他是李芳芳的弟弟。他说:“我希望能像两个姐姐一样考上大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缺失母爱 孤儿街头找妈妈
去年11月30日下午,周口街头,来自昌福学校的6名孤儿在校长马刚的带领下,扯着条幅呼唤妈妈。
去年12月2日,郑州绿城广场,天色阴沉,寒风似刀,6名孤儿和校长马刚一起向过往的市民散发传单。他们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5岁。他们不是在做广告,而是在寻找他们的妈妈。
昌福学校里的48名孤儿大多是“被孤儿”。记者了解到,这些孩子的妈妈大都健在,只是他们的妈妈多数都扔下孩子离家出走了。
马刚说,这些孩子的经历让他很揪心。与孩子们无数次的交流中,他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母爱的渴望越发强烈,每时每刻都在思念亲生母亲。“所以,我就想尽办法帮助这些孩子找妈妈,哪怕能让这些孩子跟他们的妈妈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他们心里也会好受些。”马刚眼里噙着泪说。
马刚向记者透露,他打算趁寒假开车带着这些孤儿学生去成都、重庆等外省一些城市,帮孩子们寻找他们的妈妈。“我们不乞讨,不要钱,只因为孩子渴望母爱。孩子有母亲却见不到,那对孩子是一种煎熬,很残忍。”马刚说,他要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孩子们实现见妈妈一面的愿望,而且孩子们见到妈妈后,他依然会继续照顾孩子们的一切,不让妈妈们操心。
组建施工队 打工挣钱“养”学校
据昌福学校副校长刘国营介绍,学校成立以来一直是自筹资金,由于经费紧张,学校一直没有进行扩建,就连平时的维修和设施完善也没法进行。如今,每学期的资金缺口达8万余元。
为保证教学秩序和学校的稳定,马刚不得不四处奔波,想办法挣钱垫付学校所用。2004年,他找来当地的20多名农民工,组建了施工队伍,自己做起了包工头,带领农民工在外地承接工程,用接工程赚的钱维持学校的各项开支。
为尽早完成工程,早日领到工程款给教师发工资,马刚时常泡在建筑工地上,扛水泥、运石料。拿到工程款后,马刚立及回到昌福学校,给教师发完工资后,他还不忘去看学生、嘘寒暖……11年来,马刚的角色和称谓在“包工头”和“校长”之间不断变化。
对此,马刚告诉记者:“作为(项城)市里的一名政协委员,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我这点绵薄之力能影响到更多的人去关爱留守儿童,尤其是那些孤儿们。哪怕来自好心人的一句问候、一盒月饼、一根铅笔,我都要代表这些孩子感谢大家。”
为了孩子 没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去年7月2日晚,极度劳累的马刚在工地上睡着了。次日凌晨2时许,他醒来发现,手机上有15个他的母亲打来的未接来电。没等他把电话打过去,家人的电话又打过来了——母亲病故了。当他赶回家时,发现母亲冰冷的手里紧紧握着手机……马刚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抱着母亲冰凉的身体,哭喊着说:“妈妈,我回来晚了,是儿子不孝,不该离你这么远……”
数天后,当马刚面容憔悴现身学校时,几十名孤儿学生齐刷刷地围上来。“马校长,你怎么了,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啦,让我们帮帮你吧!”看着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听着句句暖心的话语,马刚紧紧抱着他们流出了热泪,并暗暗发誓:“为了孩子,我要站起来。要用自己的一生把善爱、孝德传递下去,让这些失去母爱的孩子的心灵不再孤独。”
马刚说,母亲生前是一名小学教师,很支持他办学校。母亲曾再三叮嘱他:“这些孩子很不幸,你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好他们,想办法把这群缺爱的孩子培养成人。”马刚始终铭记着母亲的话,他说,无论今后遇到多少困难,都要把学校办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
(文中涉及的孤儿和贫困生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