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农历新年来临,长辈们大多会给孩子一些压岁钱,代表着对孩子新一年的祝福。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儿。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得痴呆疯癫。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儿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这件事传扬开来后,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人们把这种用红纸包着的钱叫“压祟钱”,因为“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其实,“压岁”不一定要用钱,古今不用钱为孩子压岁的不乏其例。宋代大文豪苏轼给其子苏迈的就是一只普通的砚台,并以亲手刻在砚台上的“以此进道常若温,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的砚铭激励儿子。
我小的时候家境贫寒,家家户户日子都不好过,每年过春节只落几块钱的压岁钱,这很少的几块钱还没在兜里暖热,就被父亲要去了。有一年到舅舅家去,舅舅和蔼地说:“我今年不给你压岁钱了,给了你你也花不上。我送给你一本书,书名叫《激战无名川》。”捧着厚实的书,我欢喜地蹦了起来。童年时代的压岁钱并没给我带来多少快乐的记忆,倒是舅舅送给我的压岁书让我记忆犹新。寒假开学后,我把书带到班里,好多小伙伴都竭力讨好我,为的是能看上我的书。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我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把《激战无名川》看了五遍,每看一遍都激动不已,对写书者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后来能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与这本书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日子好过了,孩子们大多不缺零花钱了,如果长辈们在春节送给孩子们的是能够激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压岁书”,一定会更有意义,这也不失为一种好风尚。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