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读 书
 
 
 
2013年1月2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见》:
直面人性才有力量

  “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多年前崔健的一首歌,将一本书和一个人巧妙地联系起来。央视随机采访的幸福问题虽然被人们百般调侃,但央视著名记者柴静在新书《看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布会上听到相同提问时,还是给予了正面回答,“是的,我幸福”。 

  但《看见》决不是仅仅与幸福相关的书。无论在电视节目《新闻调查》《24小时》,还是《面对面》和《看见》里,柴静始终围着“人”转圈儿。当初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陈虻面试柴静,问她,“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柴静给出了一个影响她人生方向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影响了很多中国人,“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看见》是电视栏目《看见》的文字版、扩充版和柴静个人新闻事业成长的历史版。 

  “看见新闻中的人,关心新闻中的人”是柴静的采访原则、新闻哲学,也是柴静成功的秘密。很多当事人拒绝了各种媒体,唯独接纳柴静,并成了她的朋友。新闻采访和报道一直存在着坚固的模式,它像工作总结一样,别的不动,改变其中时间地点人物就能摇身变成另一个新闻报道。柴静以前也认为节目结尾必须是一个答案,说出“让我们期待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早日到来”才算完事大吉。但采访“双城多名儿童服毒自杀”事件后,她明白了对人性的尊重与发掘,才是做新闻的重点。“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这是柴静得出结论的基石,她说,“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非典时期,柴静主动请缨。我看过很多有关非典的报道,打动并且能很长时间留有跳动心情的文字,就是柴静《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篇标题文艺味儿颇浓的新闻手记,陈虻曾痛斥她的文青作风——有着冷峻与沉痛的实质。没有感情强烈的形容词,没有铺陈的排比句,只有细节一个挨一个展开。胸科医院的死寂,农大学生宿舍的慌乱,不知道实情的非典患者……看似局外人冷漠的白描写法,像SARS一样,不知不觉地感染读者。在临时改成的SARS病房,柴静问医生他们如何区分清洁区和感染区,医生“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这种令人动容的文字,并非难以写出,难得的是,在千军万马的冲击和慌乱中,能“看见”刀戈下的人心。 

  在柴静大量的报道中,当然有遗憾。“广东戒毒所强迫戒毒人员卖淫”一案,只有当事人的采访,与戒毒所所长的对质,“准确、深刻、平衡原则没有完全体现”。有人批评她的“煽情”,质疑她的“表演性发问”。她也曾检讨自己的方式。现在她意识到,即使看起来是“煽情、表演”,只要是当时当场自然发生的,而不是刻意安排,就并非不对。新闻采访报道的客观与公正不是回避人性,恰恰是发掘人性、直面人性。我们可以看见,柴静主持的所有节目,对人的善意、尊重、真诚与关切是一以贯之的。正是这些品质使瘦弱的柴静有了力量。很多新闻类节目“不好看”,或许正是因为缺少这些品质。 

  (新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周口正能量
   第07版:天地南北周口人
   第08版:国内综览
   第09版:国际综览
   第10版:国际深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读 书
   第15版:百姓写手
   第16版:闲情/广告
   第17版:楼市家居周刊
   第18版:楼市动态
   第19版:楼市/深读
   第20版:楼市/综合
   第21版:喜事广场
   第22版:家电/市场
   第23版:家电/生活
   第24版:广 告
直面人性才有力量
《伦敦塔集雨人》
《起飞:柏林的指令》
《城市的精神》:什么是真正的城市精神
盼闻莺歌——读《醒来的森林》
《潘多拉的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