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徐松
“小时候,生产队一年才分给我家3斤带籽棉花,能弹1斤棉絮,然后自己再织成布,只能够做一件衣服。到了春节,全家只有一人能穿上新衣,其他人只有用剩下的布头把旧衣服补补。”今年66岁的单桂英,提起自己直到8岁那年春节才穿上新衣的往事,连称“一辈子也不会忘”。
单桂英1946年生于郸城县一户农民家庭。穷,是她对那个年代最深刻的记忆,那时,家家有说不尽的苦难故事。除了啃树皮、吃麦苗等忍饥挨饿的痛苦记忆,只有一件甜蜜的事,单桂英记得很清晰——那就是她8岁那年的春节穿上了平生第一件新衣。
“当时都是这样,一件衣服老子穿了儿子穿,一代一代往下传,破得不能穿了,就剪了做成婴儿衣服。”单桂英说,她也不例外,她小时候的衣服后来都被妈妈做成了鞋垫。
单桂英讲,她8岁那年,生产队分给她家3斤带籽棉花,妈妈用手把棉籽一粒粒抠出来,不想把一丝棉絮留在棉籽上。白天,妈妈去生产队挣工分(干集体活);晚上,妈妈点着棉油灯纺线、织布。
听到父亲说“ 英子长大了,今年给英子做新衣服吧”后,单桂英说当时她没有笑,而是哭了。她知道,家里一年分的棉花只够一个人做衣服,每年做新衣服的事都要放在家庭会议上商讨。那一年,全家人都举手同意给她做新衣时,从未穿过新衣的她落下了眼泪。
自从家庭会议表决通过,单桂英就数着日子盼过年。布织好后,还没来得及裁剪,单桂英就偷偷披在身上比了又比。
染布时,妈妈花了3毛钱买了一包深蓝色染料,放在锅里煮沸染布用。布染好后,妈妈又用石灰在布上做了白色印花。由于单桂英身材瘦小,手艺精巧的妈妈为她做了褂子和裤子后还剩下一些布头。后来,妈妈用这些布头把其他人旧衣服上的破洞补上了。
春节到了,全家每个人身上的衣服都有补丁,只有单桂英穿着一身新衣,她头发上还扎着爸爸买的红头绳,心里美滋滋的,串了东家串西家,到处炫耀自己的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