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挤住茅草房,一家六口挤住两间屋
渴盼住上带院瓦房
忆梦人:周梅 年龄:82岁
□晚报记者 金月全
周梅是名离休干部。谈起对住房的感受,她笑着说:“高楼、别墅不是稀罕物了,现在随处可见。50年前,我天天渴望着能住上带院的瓦房。”
“记得刚上班时,我和两名同事挤在一间茅草房里,一住就是3年。晴天还好些,遇到刮风下雨,满屋都是茅草灰不说,顺着屋檐流下来的雨水滴在衣服上黄黄的,洗也洗不掉……1953年前后,我从乡下调到郸城县妇联工作,条件较乡下好了许多。我当时是秘书,负责写材料,领导分给我一间办公室。说是办公室,其实吃住都在里面。上世纪60年代,我丈夫在郸城县畜牧局分到两间瓦房,我们一家六口都住在那里,可房子没有院子,我的愿望仍没实现。”周梅说。
1995年前后,周梅和丈夫先后离休,儿女也均成家立业。2003年,在儿女的资助下,周梅夫妇在周口市区买了一套住房,举家搬迁到周口市区,实现了她早年的住房梦想。
“2009年,老伴离世后,儿女怕我孤单,让我搬离了那里。现在,大儿子、二儿子家都有我的单间住房,空调、电暖气、电话、电视一应俱全。”说到现在的居住条件,周梅笑着说,“孩子们都孝顺,我想住谁家都可以,来去自由!”
30年前外出带被褥住“干店”,20年前郑州挤三人间
渴盼住单间洗热水澡
忆梦人:王军山 年龄:60岁
□晚报记者 金月全
“30年前,外出带被褥住‘干店’;现在,宾馆里空调、电视、网络、电话,吃的喝的一应俱全。20年前,我就想外出住宿能洗个舒心的热水澡。”谈起外出住宿的话题,60岁的王军山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人知道‘干店’……”王军山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一些农村、乡镇路边,时常会看到低矮的小旅店,门口写着歪歪斜斜的“干店”俩字。通常是一间房子里只一张小床、一盏灯,无被褥、无桌椅、无消暑避寒设施。
王军山说,1980年前后,他和父亲外出时,要带着被褥和干粮,因为“干店”只提供简单的住所,“哪像现在啊,到处是高档宾馆、快捷酒店!”
1992年,王军山再次感受到了外出住宿的“艰辛”。“那年,我女儿在郑州一所中专学校上学,我去看她,当时交通条件不好,到郑州时已是晚上了,我在距离女儿所在学校1公里外找到了一个落脚地。一问,我才知道这家宾馆都是三人间。那天晚上,一进房间,一股脚臭味儿扑鼻而来,简直让人窒息。房间里没有热水,卫生间也在楼层的最东角……”提起那次住宿经历,王军山记忆犹新,“当时,我就想要是有个单间,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该多好啊!”
2005年秋天,王军山的儿子考上了郑州大学。“入学那天,安顿好儿子后,我就在学校附近花了近百元钱找了家宾馆住下了。宾馆里不仅24小时供应热水,还有电话、电视、风扇……那一夜,我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之后一觉睡到天明。”王军山说。
现在,偶尔有老家亲戚来周口市区办事需要住宿,王军山总会挑选物美价廉、舒适的宾馆给亲戚住。“时代不同了,宾馆的标准也提高了,想想那时的愿望,现在都实现了!”
“排房”阴暗狭窄,多家住户共用厕所压水井
渴盼住进单元楼
忆梦人:张杰 年龄:56岁
□晚报记者 宋风
上世纪70年代,十多岁的张杰跟随父母从平顶山来到周口,住进了父亲单位分配的职工宿舍,当时张杰的梦想就是,希望一家人能住进楼房。
据张杰回忆,40年前,他们一家刚到周口的时候,住在他父亲单位的宿舍。张杰说:“当时的房子是‘排房’,一排有十几套两室一厅的房屋,每套住一户人家。厕所和压水井是公用的,早晨上厕所的话,难免要排队,而且早晨用水的人多,头一天晚上我家都会用桶接满水,以备第二天用。”张杰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当时他们家居住的“排房”阴暗、潮湿、狭窄,他一直盼望着一家人能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里住。1985年,张杰所在的单位盖了家属楼,他终于如愿以偿。“单位新建的家属楼两室一厅,带厨房和卫生间,比从前住的‘排房’舒服多了”。
与从前的家属楼相比,小区商品房的绿化、物业和生活、健身配套设施更加齐全。4年前,儿子结婚时,张杰为儿子准备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商品房作为“婚房”。张杰说:“我的住房梦想算是实现了。下一代人也会有自己的住房理想和梦想,等着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听长辈说,长大后住瓦房里可能会娶不到老婆
渴盼盖楼房当婚房
忆梦人:王楠 年龄:30岁
□晚报记者 宋风
20年前,王楠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住进楼房,因为年幼时他听长辈说,长大后,如果还住在瓦房里,可能会娶不到老婆。
王楠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家有3间瓦房,一家四口人的居住面积只有40平方米左右。他小时候最怕的是下雨和刮大风。“下雨的时候,我们家的房子漏雨,时间一长,屋里就会湿一大片。”王楠说,“刮风的时候也很吓人,因为当时大多数人家的院子里种的都有树,如果风大的话,可能会把树吹倒,砸到屋顶上。”20年前,王楠所住的村子楼房很少,谁家盖起了楼房,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曾经有长辈告诉他,将来只有盖起了楼房,才能娶到好老婆,不然的话,姑娘不会嫁给他。因此,能住上楼房,成了王楠少年时的梦想。
后来,随着开发区的成立,工农路以南的毛营成了连接周口中心城区与开发区的一条主要道路,路拓宽了,毛营周围的商业也变得繁荣起来,附近居民因此得益,手中逐渐有了闲钱。2006年后,王楠发现邻居纷纷开始拆除自家的瓦房,盖起了楼房。2007年,王楠家也盖起了一栋两层楼房。如今,王楠一家四口人的居住面积已超过200平方米,另外家里还为他盖了一栋3层楼房准备将来结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