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一顶草帽,一件白T恤,一个红袖章,一瓶水,一行醒目的“城市管理志愿者”标志。7月26日,湖南岳阳县街头出现了一批面带笑容的老人,他们冒着滚滚热浪穿行在岳阳县城的几条主要街道中。他们就是岳阳县城管大队聘请的27位老人,协助参与重点街道城管执法。
“老人城管”一出,执法效果显著,这自在情理之中。一方面,“老人城管”不可能一上去就是“拳打脚踢”,打的必然是温情牌,是语重心长的劝说、是非常耐心的诉说,当“城管”本身姿态低了,商贩们自然也会客气几分;另一方面,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哪怕老人置换身份,摇身一变成城管了,其年龄标签本身便是一张护身符。在这样的现实审视下,“老人城管”的疗效,自然是“看得见的好”。
更何况,商贩们也不可能和“老人城管”对着干,这就避免了“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的发生。之所以不敢跟“老人城管”对着干,一者,一旦和“老人城管”发生肢体冲突,老人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这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商贩们对这样的社会常识自然是懂的;二者,这背后还有一股无形的来自于道德的压力,你若要和老人动手,必然会处于道德的劣势,这背后的利害关系,很容易厘清;这背后的道德常识,也不难理解。
这般分析,便大抵可知,所谓的“老人城管”,虽然从执法效果来看,是“很美好”的;但从执法方式来看,仍难逃“道德暴力”之嫌。换言之,政策出台者,便是看准了、猜透了小摊小贩的心理,知道面对老人时,他们有股无形的道德压力。鉴于此,让老人扮演城管的角色,其执法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而现实也如决策者所料想的那般。只是,这结果虽然充满了正能量,但裹挟着道德的做法,必然会为这“道德正能量”带来负向价值,也让人拷问这背后的程序正义、拷问这般做法的别有用心。
无法否认,“老人城管”带来的执法效果的确不错,但这毕竟私设了一个无形的道德法庭,将商贩们和老人志愿者们放到这个法庭上进行审判,这无疑是不妥当的。一方面,这样的做法在程序正义上,是有待商榷的;另一方面,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城管都换成“老人”,那这般做法能被复制与移植的可能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此分析可知,无论是从程序上还是从效果上,“老人城管”都不是改善城管形象的治本之策。
常言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于城管执法而言,只需牢记这句话,并把其当成自己执法时的一种理念即可。于“老人城管”执法而言,背后打的仍然是温情牌,一般城管只要有心也完全可以做到,而且,一般城管背后没有附加的道德裹挟,那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改善城管形象。什么眼神执法、卖萌执法、老人执法,都只是花边叙事,虽有进步迹象,但唯有城管回归文明执法了,一切关于城管的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