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锐评观点
 
 
 
2013年8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费同情,
不是正义支点

  ■佘宗明

  

  8月3日下午,在武汉中山大道,十多名赤膊男子披麻戴孝,用门板抬“尸”并宣称城管打死人了,引发围观和网民声援。岂料没过多久,“死者”耐不住天热,竟又“复活”并趁乱逃跑。经查,抬“尸”示威,原系小贩一手策划。

  近段时间,频陷暴力执法丑闻,已让城管动辄得咎。由此,“城管打死人”的街头痛诉,也能趁着城管话题发烧的“东风”,迅即聚拢眼球;而抬“尸”抗议,则颇具视觉冲击,也难免引起舆论义愤——看上去,它像是临武瓜农之死的翻版,且有“尸”为证,难容否认。

  只不过,炎热天气不作美。小贩意欲“装死”,却难耐酷暑,不得不“诈尸”逃逸,让事情一下子“穿帮”。悲剧顿时变闹剧,舆论指斥也矛头急转:从抨击城管执法粗痞化,转为谴责小贩作伪“演戏”,欺骗公众感情。

  不得不说,抬“尸”示威的策划者,挺懂传播规律和舆论亢奋点:在周末闹市区,声讨“暴力执法”,本就有剧场效应;而抬“尸”控诉,既能切中忌惮“挟尸闹事”的维稳心态,又能激发人们的同情心。

  “诈死维权”,是种表演性抗争手段。涉事小贩这么做,或不乏苦衷:因遭受不公待遇,抗诉遇挫,无奈之下,才想出“诈死”法子。可即便如此,采取偷奸耍滑的手段,不仅不能获得公众认可,甚至应被鞭挞。

  就算小贩的单向申述都没掺水分,那“诈死”做法也不值得鼓励。城管若暴力执法,则应被究责。策划街头闹剧,聚众闹事,而非诉诸更优路径,或触犯法律,涉嫌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从社会后果上讲,将社会关注度作筹码,不惜使诈作伪,也是在消费公众的同情心,透支社会的信任资源。

  而在城管形象蒙垢的语境中,“诈死维权”的误导性,也不言而喻。在真相不明的前提下,它渲染了猫鼠式角色对立,也加剧着公众对城管的固有成见。蓄意营造的紧张对峙氛围,无益于矛盾化解。到头来,假象被戳破,还会将自个推上舆论烤架。

  当然,对此闹剧,官方在信息公开上的“反应迟钝”,也难辞过失。网民“误解”,极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演绎出舆情危机,遗憾的是,相关部门并无半点信息公开,这无法对接公众的知情需求,还可能助长流言纷飞。

  据当地城管局表示,纠纷由头是闹事者占道经营已久,屡次劝阻不改。这与小贩的归因指向,有着不小的歧异:两者谁是谁非,也亟须厘清,而不能“经验先行”地作判断。但不管怎么说,“诈死维权”,并不可取。毕竟,消费公众同情心,甚至把它当成“扯线木偶”,绝非正义支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专题
   第06版:高温下的“烤”验
   第07版:人 物
   第08版:国内综览
   第09版:国际综览
   第10版:国际深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周口博客圈
   第15版:周口文化/旧闻
   第16版:广告
   第17版:时尚消费
   第18版:酒坊/酒韵
   第19版:魅力家居
   第20版:家居/家装
   第21版:建材家饰
   第22版:时尚/家居
   第23版:食尚/美味
   第24版:聚焦/广告
窗口人员冷漠,问题在制度
消费同情,
不是正义支点
招聘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