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2013年8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缑姓:因罕见而经常被读错
缑保成

  □ 晚报记者 姬慧洋 文/图

  核心

  阅读

  缑(gōu)姓是一个源于多民族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续编》中排名477位。缑姓人早期活动在河南,汉朝以后向河北、山西发展,并以太原郡为郡望。当代缑姓人主要散居于河南、江苏、甘肃、北京、内蒙古、台湾等地,人数极其稀少。缑姓名人,历来以河南的最多,他们的原籍,就在缑氏山。

  在我市西华县址坊镇有一个叫缑家村的自然村,因为村里生活的缑姓人而得名。在西华县奉母镇也有少数缑姓人,但是都是从缑家村迁出去的。在我市,缑姓人的原居地就在西华县缑家村。

  “我姓缑(gōu)不姓侯(hóu)”

  8月7日,记者驱车来到西华县址坊镇缑家村。据介绍,缑家村原来是由3个小的自然村组成,现在分开了。从址坊镇政府到缑家村还有七八公里的路程,不知道拐了几个弯,记者才看到路的尽头有棵大槐树,树下围坐了七八个人,领路人告诉记者这就是缑家村。

  记者说明来意后,村支书缑贵山请来了村里的几位长者。缑保成是缑贵山的父亲,今年74岁,他爽朗地说:“我姓缑(gōu)不姓侯(hóu),我这个姓不仅少,就是看到这个字,能读对的也很少。早些年在外地的时候,我跟别人介绍自己时,总会先用笔写出我的姓,然后再告诉别人怎么读。如果只是写下来,别人不是读成‘候’就是念成‘维’,干脆我就先写下来再读给他们听,这样也算推广我的姓了。”

  1.

  缑姓人祖上在山西

  “你看看我的脚,就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了。”缑保成脱掉了脚上的鞋,让记者看他的小脚趾甲。记者发现缑保成的小脚趾甲好像分瓣了,外侧小、内侧大。看着记者疑惑的表情,缑保成笑着说:“听老辈人说,我们缑姓人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徙到此的。有很多人说自己祖上是从大槐树下迁过来的,但是怎么样才能分辨出是从山西过来的呢?看看脚趾甲就知道,只要是从山西过来的,小脚趾甲都是分瓣的。”随后,记者拿出手机在网络上搜索“小脚趾分瓣”,结果真的有相关内容出现。最权威的说法是2005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经对出自洪洞的跰甲传说,做了遗传学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研究结论显示,瓣状甲是一种可以遗传的性状,从南向北,越靠近山西、陕西地区,瓣状甲的概率就越大。这种差异和山西大移民的人口迁移路线基本上是吻合的。

  2.

  至少有22代缑姓人在缑家村生活过

  “现在我是我们村辈分最高的人了。以前缑家村是有族谱的,村里老人害怕族谱被毁坏,就把族谱藏在了红薯窖里,但是那个红薯窖后来进水了,族谱也就没了。”缑保成说,“我所了解的,我们缑姓人在这里生活至少300多年了,有22代人。我是第17代人,我下面还有5代人。以前听老辈人说,最早来到缑家村的缑姓人有5个孩子,到现在只有两支生活在这里,其他3支不知道在哪儿。现在,村里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年人了,年轻一点的都出去打工了。奉母镇还有几户缑姓人,那是从我们村搬出去的,周口市区也有一家缑姓人,他们祖上也是我们村的。村里还有几户人家去了东北也在那里安家了,希望在外面落户的缑姓人都平安。如果他们有空回老家看看,那就更好了。”

  3.

  缑姓人世代以编席为生

  缑家村紧邻颍河,“咱缑姓人也没啥大本事,因为世代居住在这里,有水就有苇子,有苇子就能编席。我们村以前人人都会编席,别说巧手的小媳妇会编,大老爷们编席也不差。”缑保成说,“河里的芦苇叶片干了,茎秆脱水变硬,苇缨成为白色时,就能打苇了,一般都在霜降左右开始打苇。以前编的席都好看着呢,有三纹的、人字的、十字的、三角的、还有带眼的胡椒席花。”从选料到破篾片再到浸水,最后编花纹,缑保成谈起编席,滔滔不绝。“现在芦苇没了,坑塘填平种庄稼了,老辈人的手艺估计要失传了。”

  4.

  天下缑姓一家亲

  “现在村里的孩子不是出去打工就是出去读大学,每次他们要走的时候,我都会嘱咐他们,要是见到跟咱一个姓的,一定要问问人家是哪个地方的,留个电话号码,以后常联系,天下缑姓是一家。”缑保成说,“其实,我去过很多地方找我们姓缑的人,离这里最近的就是洛阳偃师的缑氏镇。有一次我在外地等车的时候,看到一辆公交车从我眼前经过,上面写着‘缑村’,看到后,我就跟着车一路跑,但是没追上,要是能追上我一定去看看那个缑村到底在什么地方,多见见我们缑姓人。”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我们的族谱续起来。”缑保成说。

  5.

  缑姓起源有5种说法

  据悉,缑姓的起源主要有5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卿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时期,有周公的次八子因功受封于缑邑(今河南偃师),称缑侯。“缑氏城”、“缑氏镇”则在后世的历朝历代多为偃师县治,千百年来留名至今。该支由缑氏族人因简笔所形成的侯氏一族,与费氏、滑氏、缑氏同宗同源。

  第二种说法,源于职业,出自秦汉时期军工蒯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蒯缑,亦称缑工,是秦、汉朝时期的专职军工工匠,是制作剑、刀的工序之一,即装饰剑、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时期以一种蒯草来缠绕剑把,以适手。在蒯缑、缑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蒯缑氏、缑工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缑氏、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种说法,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昆邪王外甥缑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缑王也就是匈奴昆邪王的外甥,姓名失考,“缑王”是他的爵号。缑王归降西汉王朝时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都内迁中原咸阳外城,即今陕西省的咸阳市长武县一带,后有以先祖爵号为汉姓者,称缑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种说法,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渴侯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部中有渴侯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入主中原之后,大举实行汉化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因其氏族名称中的“候”与“缑”字古音相似,且汉译字形相似,因此便将渴候氏复姓改为汉字单姓缑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种说法源于塞族,出自唐朝时期大将军尉迟恭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今甘肃、陕西地区的一部分缑氏族人,出自尉迟氏家族,源于唐朝时期安西四镇之一的西域于阗国。后来其中的敬氏族人又分“敬”字改为苟氏、文氏,但因“苟”字与“狗”字谐音不雅,遂再改姓氏为“缑”氏,世代相传至今。

  6.

  六十

  稀有

  你的姓氏少见吗?你知道你的祖辈是从哪里来的?你是否因为自己的姓氏让你啼笑皆非?你的家族有什么稀奇的故事?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亲朋有稀有姓氏,请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或你身边的稀有姓氏,请联系我们。

  电话请拨打:

  0394-8289999

  15939433188

  Email请发至:

  zkby110@126.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专题
   第06版:高温下的“烤”验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国内综览
   第09版:国际综览
   第10版:国际深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红尘情爱
   第15版:新 知
   第16版:广 告
   第17版:健康生活
   第18版:健康/资讯
   第19版:健康提示
   第20版:为您服务
   第21版:亲子空间
   第22版:心理/人际
   第23版:传统医学
   第24版:亚当/夏娃
缑姓:因罕见而经常被读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