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口边界行
 
 
 
2013年9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友谊塔”下友谊长
1
2
3

 

  □晚报记者 杜欣 郭坤/文 朱海龙/图

  丁村

  第二站

  郸城县丁村乡

  

  丁村乡位于郸城县城东部,辖25个行政村。全乡村村实现了“四通”,即柏油路通、电通、电话通、无线电视和广播通。位于该乡大贺庄村的中原民俗园是我省唯一选址在偏僻农村、以农村元素为主题、自行设计建设的规模最大的国家AA级景区。

  藏在乡间的

  一部5000年农耕文明史

  到了丁村乡,不去大贺庄村看看,会很遗憾,因为这里有个中原民俗园。

  令人称奇的是,中原民俗园里到处都是石磨。地面、路边,甚至假山上,铺满了这种过去农家不可或缺的粮食加工工具。

  记者慕名而至时,正是秋收时节,村道两旁堆满了刚刚收获的玉米棒。有趣的是,就在中原民俗园门口外一侧空地上堆放的玉米棒旁,停放着一部现代化的农机具。坐在门口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这叫玉米脱皮机,另外还有玉米脱粒机,都是电动的,比过去人工省事多了。”而与之一墙之隔的中原民俗园内,收藏的正是人们束之高阁的犁耙、锄头、马车、石磨等。在这种原始农耕机具与现代化农业机具的对比中,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只是短短几十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早已不再是梦。照这样的速度,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台玉米脱皮机也要走进它身边的这个园子,与它的“先祖”们一起,供后人参观、怀旧。

  在中原民俗园内,蕴藏着一段一段这样累积起来的中华农耕文明史,且长达5000年之久。据正在中原民俗园值守的贺恒仁介绍,中原民俗园的建成离不开贺将军。贺将军是谁?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南省总队原总队长贺恒德,少将警衔,大贺庄村人。已于2011年4月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63岁。贺恒仁今年73岁,与贺恒德一个村。

  据了解,中原民俗园的选址是大贺庄村一片35亩的荒地,中间还有一口废坑塘。因地势不平无法耕种、无法建房,该地被长年闲置。

  2004年,从戎40多年的贺恒德出于对故乡农耕文化的眷恋,拿出积蓄并动员亲友筹资,开始收集儿时记忆里的农耕器具。看着收集的一件件饱含中原风土人情的犁耙锄头、马车花轿、石磨石桩……他心潮澎湃。为此,贺恒德决定把自己的收藏梦放大——筹建一座民俗园,将中华农耕文化和中国农民的智慧结晶汇集在一起,以育后人。从2004年秋开始,贺恒德走遍全国收集中华农耕文明代表性耕具;请来全国农耕文明专家、民俗专家和文学专家帮助设计图纸;率领亲友团和千名乡亲父老肩扛手抬,建设中原民俗园。

  如今,在中原民俗园耒耜集萃馆、天工开物馆、石器苑和集贤堂4大部分及20多个景点,收藏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生产用具达10万多件。其中耒耜集萃馆里收藏的农具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浓缩。耒和耜是中国最早的耕地农具,传说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是在尖头木棒下部加一横木构成,以便用力起土。耜则是在耒的基础上,加上扁平的刃板而成的铲形农具(是犁子的前身),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目前,中原民俗园已被批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研究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道德教育示范基地和民俗作品创作基地等。中原民俗园的“石磨收藏”(包括石磨路、石磨广场、石磨房屋和石磨山)共计39052块,创造了吉尼斯世界记录,并正式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成为世界第一。

  图片说明:1.采访组一行在“友谊塔”下合影  2.中原民俗园石磨山  3. 任湾村一半以上人家都盖起了“小洋楼”

  任湾村是位于豫皖边界线上的一个普通村落,归属郸城县丁村乡毛寨行政村,黑茨河在任湾村村头拐了个湾,向东南流入安徽境内。蜿蜒的河水缓缓流过,从这个村头,流向又一个村头,连接着河岸人家世代传承的血脉亲情。

  与任湾村相邻的是安徽省太和县清浅镇的高桥村。两个村一步之遥,世代为邻,互通互融,多年来建立起了血脉亲情。黑茨河边的“友谊塔”,就是豫皖边界人民友谊的见证。

  正是秋日收获时节,在丁村乡政府领导陪同下,采访组辗转来到了任湾村。令记者眼前一亮的是,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竟然随处可见装饰一新的“小洋楼”。毛寨行政村村委会主任毛广新介绍,任湾村有1000多口人,过去穷得叮当响,一年四季靠土地吃饭,种啥吃啥。现在村里一半以上人家都盖起了“小洋楼”,这直接得益于打工经济。这些年,村里的中青年大多在外地打工,都有了积蓄。

  说话间,记者注意到村南头的一所“小洋楼”很是醒目,一位老人正坐在门口休息,看上去老人精神头十足。

  “大爷您好,这房子盖得漂亮啊,是谁家的啊?”“俺家的啊。”

  记者询问得知,老人叫任正奇,今年81岁,眼不花、耳不聋,农忙时节还能下地干活。他家的房子是两年前盖的,两层楼房,当时连装修一共花了20多万元。任正奇告诉记者,盖房子的钱都是他儿子挣来的。这些年,他儿子一直在浙江回收废品,一年能挣4万多元。

  说到边界,任正奇笑了,“我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可一出俺家门口就跑安徽去了。”原来,老人家的院墙外面就是安徽省太和县清浅镇高桥村的耕地了,木界桩离他家门口也就一步之遥。更有意思的是,老人的对门邻居任海义的房子盖在了安徽的“地盘”上。“我人是河南的,却天天住安徽,只要刮南风,我的手机打电话就是长途。”任海义说,他盖房子用的地皮是他舅父的,他舅父是高桥村的,两个不同省份的村庄相距不过几百米,两个村有不少人都有亲戚关系。在他家,手机信号时而是河南的,时而是安徽的。为此,任海义说他每月都得多掏几十元的长途话费。

  从任湾村往南,步行10分钟就是安徽省太和县清浅镇高桥村。“高桥村比俺任湾村还富,他们村有几十个人都在外国打工。”在带采访组去看“友谊塔”的路上,任海义说。巧的是,刚到高桥村村头,就碰上了高桥村党支部书记高中春。任海义和高中春很熟,说明来意后,高中春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村的情况。高中春说,跟任湾村的情况差不多,他们村的人也是大多靠外出打工挣钱,“确实有出国打工的,目前在俄罗斯做皮鞋的就有10多人,都不少挣钱”。

  在高中春陪同下,采访组转眼就到了“友谊塔”下。被当地村民习惯称为“友谊塔”的这座塔,其实叫“黑茨河工程团结治水纪念塔”,立于1989年,历经风雨侵蚀,上面的刻文脱落了一部分,但仍有部分文字清晰可见:“豫皖携手治黑茨,兴利除害益人民。”“一水情系豫皖,友谊世代相传。”

  据了解,黑茨河河道全长185公里,其中河南省境内100公里,安徽省境内85公里。豫皖省界张胖店以上称黑河,以下称茨河,故又统称黑茨河。上游分两支,北支为李贯河,南支为黑河。以李贯河为主源,源出河南太康县王公府附近,流经太康、淮阳、鹿邑、郸城、界首、太和及阜阳诸县(市)境,注入茨淮新河。1989年间,豫皖两省人民曾携手在边界交汇段清淤、护堤,以利于其更好地服务于两岸农业生产。高中春说,李长春在河南担任省长期间曾亲自到“友谊塔”视察。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矗立在黑茨河岸边的这座“友谊塔”,虽然并不高大雄伟,但它却是豫皖边界人民友好的象征,也成了连接这两个不同省份村庄的标志性建筑。

  本活动由中国移动提供通讯支持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政/锐评
   第03版:聚焦周口产业集聚区
   第04版:广告
   第05版:社区便民
   第06版:周口边界行
   第07版:天南地北周口人
   第08版:国内综览
   第09版:国际综览
   第10版:国际深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读 书
   第15版:百姓写手
   第16版:闲情/广告
   第17版:楼市家居
   第18版:楼市动态
   第19版:楼市/深读
   第20版:楼市/专题
   第21版:时尚/潮流
   第22版:家电/资讯
   第23版:家电/关注
   第24版:楼市/广告
“友谊塔”下友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