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朱保彰
打绳现场(资料图片)
绳,是我们的日常用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的绳又叫绠,产生于农耕时代,历史相当久远。专门从事打绳的人叫做打绳匠,也是从农耕时代开始的民间艺人的一种。自古以来,绳的种类繁多,打绳匠也就分为很多种:皮绳是皮匠割出来的;毛绳是由织毛衣的人绞出来的;草绳大多是农民用手拧出来的,布绳则是农村妇女随手搓出来的。打绳匠在改革开放之前很是吃香,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机械化代替了手工,至今,在周口市的城乡已很难觅到纯靠手工打绳的匠人的身影了。
源于悠久的民间工艺
在记者的记忆中,从小到大曾使用过各种各样的绳子,但从没有见到过打绳匠的身影。前不久,记者在热心人的引荐下找到了一名打绳匠。这名打绳匠叫谢兴因,今年已经有67岁了,是沈丘县周营乡人,从事打绳行当已经有40多个年头了。记者见到谢兴因老人时,他还在为别人打脚手架所用的绳子。在他所居住的屋子里,还摆放着他打绳的各种工具。谢兴因说,说是打绳匠,就是将麻绳、草绳、尼龙绳等作为股绳,然后将3股股绳放置在自制的工具上,慢慢拧成一条绳,时间久了就被人尊称为匠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周口城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样一条或者几条打出来的绳子,用于捆绑东西,而打绳匠这个职业在当时也是红极一时。
谢兴因老人很健谈,他从自己的苦难身世说起,谈起自己所从事的打绳行当时更是滔滔不绝。他说,绳的种类很多,从质地上分,有皮绳、毛绳、麻绳、布绳、线绳、草绳等;从规格上分,有老绳、大绳、粗绳、手绳、头绳;从用途上分,有捆绳、背绳、缰绳、井绳、拉绳、鞭绳等等。
谢兴因说,打绳子有一整套的程序,首先在村头选择一块平坦的空地,当然,如果农户家里的宅基地足够大,那也是打绳的好地方。在空地上埋两个一米多高的木桩,桩顶上有卡卯。在木桩等距离的地方安放一个平台,平台上安装一个三岔股。在打绳子时,将绳的胚胎放在一块结实的厚木长板上,木板上嵌有一排铁制摇把,摇把在外侧,内侧有环儿,环儿上拴着短绳,用来拴经子。另有一个薄木长板,用力地摇起来,同时给几股经子上劲儿。打绳一般需要两三个人。打绳匠一般不需要亲自下手,主要是指挥打绳子的人,把三股或四股经子分别拴在几个摇把的环儿上,把几股经子的另一头挂在另一个摇把上。这个摇把安装在一个爬犁的前边。这边的爬犁就会被拉得向前慢慢移动,尽管爬犁上还坐着一个人。当然,这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打绳法。有了架子车之后,大部分能完成三股绳打绳的工具都是依靠架子车轱辘来完成。
为时代发展做贡献
“你听说过槐店18孔桥的修建吗?那时候我就加入了制作三股、五股和八股绳绠。作为打绳匠之一,我专门在工地的一旁负责做绠绳。我做的绠绳当时的农民工都愿意用,原因只有一个,我所打的麻绳不勒手,即便在寒冬腊月也是感觉软绵绵的,这就使我的名声在工地上大增,后来,修建沙河大闸指挥部还专门发给我奖状。”谢兴因谈起自己修建槐店闸时自豪地说,自己就是因为打绳而给自己留下了好名声。
谢兴因说,打绳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一个技术精道手艺活。说它是个手艺活,因为它要求股绳的力度一致,而这力度就靠打绳匠自己灵活掌握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哪家哪户都得备着几条这样的绳子,在农村,拉车、背筐、犁地都用得着它,在城镇谁家晒个衣服,拴个牲口等都是离不开绳子的。
近些年,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使用自制绳子的场合越来越少,尤其是现代化机械——打绳机引入后,手工打绳这个行当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谢兴因说,如今很少有人再找他打绳,“赶一个大集也不一定开个张”。此外,如今的年轻人再不会有兴趣学习这门手艺,伴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手工打绳将完全消失,“真等到那一天,我就把这些工具都捐出去,也算是历史见证。”谢兴因说。
谈起自己手艺的发展,谢兴因有点失落。他说在进入2000年以来,城乡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使用自制绳子的场合越来越少,尤其是现代化机械占主导的今天,手工打绳这个行当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很少有人再找他打绳。尤其是在乡村,尼龙绳已很少见其踪迹,更不论说是麻绳和布绳了。当然,自己所掌握的这样的手艺会失传,如今的年轻人再不会有兴趣学习这门手艺,伴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手工打绳将完全消失,已经是无人问津了。
现代打绳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