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是四年级学生的家长,如果你已开始这样发问:“为什么孩子越大越难管?”“我家的孩子很聪明,为什么他的聪明就是不往正道上用呢?”“为什么我家的孩子现在越来越喜欢跟我做对了呢?”那么听听心理、儿童教育专家怎么说:“孩子已经长大了,你是否还在用以前的教育方法?”“你了解孩子心理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吗?你了解四年级孩子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吗?”
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的最佳选择,应当从习惯培养开始。如何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呢?孙云晓说,关键在于了解孩子。
孙云晓讲了一个故事: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孙云晓说,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3到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经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所以在孩子10岁左右形成好习惯很重要。”孙云晓说,孩子良好习惯、性格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帮助。
作为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要当即质问或训斥,而应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就容易了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面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