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看到扔掉的烧饼、包子、油条等食物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不由得勾起了我对少年时期学校生活的回忆。
1964年,我考上了县城一中,从乡下背着馍去20多里外的城里读书。当时是困难时期,那年月,一个鸡蛋两三分钱,一个小字本也就是一毛钱左右。学生大多是农村来的,城里的学生不在学校食宿。尽管学校食堂的菜两三分钱一份,但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多家里贫困,经济条件差,不少学生买不起一份菜,只能用盐水泡馍吃。我一周回家一次,如果父母能给我一两毛钱,就很好了,但是这钱我还要用来买学习用品。一个作业本正面用完了用反面,练了小字练大字。如果兜里的钱超过一元,那肯定是有“大事”要办。
还记得有一次,几个同学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篮球场转圈。轮到我骑,一圈还没骑完,车链子断了,当时修一下,也就是一毛钱,可兜里却没有,我还是借的同学的钱,把车修好的。
更让我难忘的是:和我姨同村,一个叫贾水成的同学给了我5毛钱,说是我四姨让他捎给我的。接到钱后,我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心里有说不出的幸福感。当时,我用几层纸包着钱,藏在内衣里舍不得用,不过最后还是买了本子和笔。后来,远在新疆的五姨也听说我在学校生活艰苦,给我寄了10元钱,这10元钱我更是视若珍宝,放了很长时间没舍得花。
几十年过去了,我仍不能忘记,少年时代的生活一幕幕在脑海中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