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张志新
本报讯 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目前,我市防灾减灾总体状况如何?全市共建有多少个应急避难场所?当日,记者从市地震局获悉,全市已建成11个应急避难场所,其中市体育中心是我市首个达到国家I类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
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起步比较晚。2012年开始,我市开始着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在市体育中心建设了应急避难场所。该场所总占地806亩,场地开阔平坦,设有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棚户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供电、应急通信、应急医疗救护站和应急垃圾房等设施,并有专人负责日常维护,紧急时能够容纳4万余人进行应急避险避难。
除此之外,全市各县(市)还建有川汇区新区广场、扶沟县吉鸿昌纪念馆、郸城县人民广场 、淮阳太昊陵广场等10个应急避难场所。这11个应急避难场所占地总面积约为110万平方米,可容纳60万余人避险避难。“在建成这些避险避难场所的同时,我们还将逐步完善场所内的救灾指挥、应急医疗救护站、应急棚户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供电供水消防等主要应急避险功能及配套设施。”市地震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
线索提供 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