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洛宁两代“洛书”义务守碑人
  符少武向记者讲述汉魏时期的“洛出书处”碑

  □晚报特派记者   金月全  杜欣/文   朱海龙/图

  采访时间:2014年9月21日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宁县

  2.耄耋老人义务守碑六十载

  1.“洛出书处”在洛宁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圣人是指伏羲,以河图洛书而画八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洛书”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一画开天地,一点定九州。”洛书用九个数字,排列组合为一个正方形。其纵、横、斜每条直线上的3个数字之和均等于15。9个自然数的组合,形成了华夏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九宫图。其奇妙结构和无穷变化令中外数学家为之叹服。“洛书”成为组合数学的鼻祖,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长期以来,其已成为我国古代都城建制的规划模式。“洛书”的产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初基,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渊源。

  相传,早在上古时期,在“河出图”的同时,在洛河上出现了神龟献书,龟背上全是赤文绿字,当时人们难以辨认,伏羲就用烀炭把它画在一块平端的大石上,这就是“洛书”。

  始作八卦,被认为是伏羲的伟大功绩之一。那么,“洛书”出于何地?

  专家学者认为:“洛书”出于洛宁县西长水村的洛河上。如今,在洛河岸边的村庄里有两通记有“洛出书处”古碑,一是“洛出书处”汉魏古碑,碑高2.1米,上圆下方,碑额刻有圭首图案,碑后为洛神庙;一是清雍正二年河南府尹张汉在西长水村所题的“洛出书处”碑。这两通古碑成为“洛书出洛宁”的重要实物证据。

  此外,从地理位置上看,洛宁西长水村距离孟津“河出图”处只有80公里,同属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带,所以“洛书出洛宁”是必然的,它与孟津“河出图”共同构成了流传千年的“河图洛书”传说。

  《易经·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与“洛书”,这两幅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数千年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河图”出于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人们已是耳熟能详。而“洛书”出于何处,专家学者认为:“洛书出洛宁”,即洛阳市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

  如今,在西长水村村民符建林老人的宅基地里,仍留存有汉魏、清雍正时期的“洛出书处”石碑各一块。

  两块历经沧桑的石碑,印证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同时也见证着符建林、符少武父子两代“洛书”义务守碑人的忠诚与朴实。

  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导致郑卢高速洛宁境内出现塌方。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的采访车不得不在洛阳涧西区下高速后,改走省道。到达洛宁县城已是正午。

  因为之前关于“洛书”的资料掌握的甚少,我们只好求助当地宣传部门。洛宁宣传部门一工作人员打完一通电话后,欣喜地告诉我们,“洛出书处”石碑现任义务守护人符少武正好在县城,可陪同我们一起前往。

  在县城一家小店吃过烩面后,我们载着符少武前往20公里外的西长水村。现年60岁的符少武,4年前已从父亲符建林手中接过义务守碑“接力棒”。他向我们讲述了86岁的符建林义务守碑60载的经历。

  从西长水村主干道拐进一条乡间小道,不远处便是当地著名的洛神庙。符少武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龙山庙会这天,附近不少村民都会来这里祭拜洛神,祈求平安、福气。祭拜的人常常在庙前的两块石碑前驻足,耐心地听父亲讲解。

  出生于1928年的符建林,是地地道道的西长水村人。1948年,20岁的他参加了解放战争。1951年10月入党。1952年,符建林复员后,回到了西长水村。当时,村里划分宅基地,两块石碑所在的院子被划给符建林家。在那个年代,村里人不知道两块破旧石碑的价值,也不明白“洛出书处”意味着什么。

  “虽然父亲的文化程度不高,但石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如果有文物价值就应属于国家。”符少武说,从此,父亲就开始义务守护这两块石碑。

  1968年前后,省内一位文物专家李兴邦(音)到符建林家考察时,认为这两块石碑有重大价值。石碑还被确认为“洛出书处”石碑。

  这让符建林受到很大的鼓舞。为了不让石碑遭受风雨侵蚀、人为磨损,符建林给石碑盖起了石棉瓦棚,在四周建了围墙,并用铁栏杆围了起来。

  父亲对石碑“呵护”的点点滴滴,符少武都记在心头。“他每天都到石碑那打扫卫生,常常打扫完回来刚进家门,还要回去再看一眼才放心。”符少武说。

  我们看到,这块汉魏古碑用玻璃密封且被铁栏紧围,上方建有防晒遮雨的石棉瓦棚。在汉魏古碑西侧3.18米处的古井旁有一堵墙同样用玻璃密封且有铁栏保护,墙上嵌有一块石碑,上刻“洛出书处”四个大字。碑文清晰显示,该石碑系清雍正二年腊月河南府尹张汉手书、永宁县令沈育所立。

  铁栏杆、石棉瓦棚,都是符建林自费搭建的,两块石碑上的玻璃是符少武镶嵌的,都是为了保护石碑免受“伤害”。符少武的家,离两块石碑不过百余米。现在,符少武像父亲一样,每天都会把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守护着两块石碑,还义务为参观的人讲解。

  3.百般守护  石碑逃过“四劫”

  60载的风雨岁月,让符建林从一个青年壮小伙变成耄耋老人,皱纹爬满额头,步履不再矫健,耳朵也没以前好使了。所以他的守碑经历多数为符少武转述,但这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符少武说,1953年,村里要建桥,村干部找父亲商量,想用那两块石碑做桥板,被父亲严词拒绝。建桥涉及全村人的利益,这么做很容易被扣上自私、不为大家着想的帽子。符建林找到村干部,极力说明石碑看上去年头很久了,很可能是国家文物,毁了太可惜了。石碑逃过第一劫。

  1954年,村里又有人提出用石碑建桥,符建林“软磨硬泡”,硬是把来人磨得没了脾气。石碑逃过第二劫。

  1958年,村里“大炼钢铁”,有人又瞄上了石碑,认为可能是铁矿石。见情况不妙,符建林告诉大家自己曾在部队见过,炼铁需要用含铁的石头,而石碑是沙石质地,不含铁,不能用于炼铁。就这样,石碑逃过第三劫。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破四旧”,有人放话要毁掉两块石碑,这让符建林慌了神。他和家人用秸秆和柴草把石碑遮盖起来,将其伪装成柴火垛。最后石碑总算逃过了第四劫。

  “如果当初没能保护好石碑,国家文物遭受损失,就太可惜了!”讲到此处,符建林长舒一口气。

  4.子接父棒  义务守碑四年

  如今,符建林老人已86岁了,保护石碑心有余而力不足。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符少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既感动又心疼。2010年,他不再出门打工,一边保护石碑传承河洛文化,一边在家照顾父亲。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参观,符少武在自家大门上写下自己与父亲的电话号码,只要有人打电话想要看看“洛出书处”碑,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到,打开院门上的锁。他做这一切,和父亲一样,都是义务的。

  为更好地保护“洛书”碑,符少武还在空闲时间查阅“河图洛书”资料。凡是听说有关“洛书”的传说和古迹,符少武都前去考察,回来与父亲交流。

  此外,符少武还自学拓片技术,将洛宁境内与“洛书”相关的碑文制成拓片,进行研究并保存下来。目前,他已经有了70余幅拓片。

  符建林父子的坚守没有白费。2008年,“洛出书处”及两块石碑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洛出书处”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建林、符少武也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图洛书”传说代表性传承人。

  符少武告诉我们,当地政府已完成了对“洛出书处”的保护规划,将以洛河和沿河公路为纽带,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洛出书处”大文化旅游景区,把“洛出书处”旅游区建成集休闲、乡村度假、文化创意产业于一体的区域复合型旅游目的地,保护和传承“洛出书处”遗迹和文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县域新闻
   第08版:专版
   第10版:国内综览
   第11版:国内深读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红尘情爱
   第16版:闲情/广告
   第17版:健康生活
   第18版:心灵视窗
   第19版:传染病救治
   第20版:为您服务
   第21版:亲子/空间
   第22版:心理/人际
   第23版:传统医学
   第24版:亚当/夏娃
洛宁两代“洛书”义务守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