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旧 闻
 
 
标题导航
 
2016年4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草莽英雄李自成

  ■芷兰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一卷《明史》翻至卷末,心情极不平静。虽然《明史》是《二十四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可它也是最让人生气的一部。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外,大多数皇帝没什么政绩,让人生气;更可气的是,《明史》的语言让我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在读《袁崇焕传》和《史可法传》时,“我大清”、“大清兵”频频出现,难免让人心生不快;最后看到《流贼传》,在读《李自成传》时终于愤愤不平,看至曲笔隐讳之处,甚至一度怀疑史官的立场和公正性。历史一向由胜利者来书写,除了生气,惟有叹息!

  姚雪垠的长编历史小说《李自成》似乎是《明史·李自成传》的最好解释,待我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看完后,再读《明史》,人物的形象霎时鲜明起来。

  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确立了清朝在全中国的统治。郭沫若说,“甲申年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最专治的王权统治崩溃了,而由于种种的错误却不幸换来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260余年。这无论怎么说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事。”1644年,历史给一个民族打上了耻辱的烙印,而这场空前浩劫与农民革命的领导者李自成有着莫大的联系。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率军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但是却没有建立起新的帝国。在吴三桂和清军的夹击下,李自成兵败如山倒,最后极不体面的被人结果了性命。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以15年的努力推翻了朱明王朝,不可否认,在那个时代李自成是英雄,可他仅仅是个草莽英雄而已。他曾是农民军的好将领,“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带领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艰苦奋斗;可是称王后的李自成喜欢歌功颂德,恶听直言,“能纳人善言”、“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早已不见。除了部将外,他甚至没有朋友,当时有多支农民军,没有人和李自成一心,这也是李自成为人失败的地方。他的性格他的才识他的眼光决定了他不能成为一个开创帝业的君王,失败乃是必然。

  李自成的农民军实行的是打击官僚地主阶级、保护农民阶级利益的政策,这种政策在前期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大顺政权建立后,尤其是农民军进入北京后,这个政策已不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东征北京又尽显李自成急功近利的一面。定都西安后,农民军将骄兵惰,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李自成自以为天下已到手中,迫不及待地想要正式登基当皇帝,遂不惜以孤军深入北京。在北京城的一个月,农民军军纪大坏,烧杀奸淫掳掠失了民心,拷掠百官追赃助饷也让前明的官僚寒心。失望之极的老百姓相传,农民军进入北京,李自成为的是打天下,文武官员为加官晋爵,下级将士为子女玉帛,老百姓开始心向前明,这就是农民军失败的前兆。

  另一方面,清军数次入关,其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八旗铁骑可能随时来犯,而李自成丝毫没有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他既没有积极备战,又没有招降吴三桂共同抗清,甚至在吴三桂投降多尔衮后还对清军是否入关心存侥幸。“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李自成在对敌我双方形势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就仓惶东征吴三桂,犯了兵家之大忌,他的优柔寡断也使大顺军贻误了战机。农民军大败后,李自成既没有力守北京,也没有派重兵驻守山西,在陕西失守后更没有严守襄阳,他且战且逃,农民军的将士非死即降。无地可守,无民可恃,走到穷途末路的李自成最后竟为乡民所毙,可叹!李自成在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错误直接导致了农民军的失败,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他想成为第二个朱元璋,却终究不是朱元璋;他害怕与黄巢一样的下场,最终还是和黄巢一样可悲。

  提到李自成,就不能不说李岩,农民军中典型的悲剧人物。他是文武全才的举人,曾劝李自成以不杀收人心,故民间相传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他还编出“迎闯王,不纳粮”等童谣让人到处传唱,为李自成赢得民心。李岩主张学习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以稳扎稳打的方式建立新朝,成就帝业,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可是刚愎自用的李自成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李自成一错再错,大顺军一败再败,只有李岩还在竭尽所能想要挽回败局。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多疑的李自成听信牛金星的谗言,竟以谋反的罪名杀害了李岩。雄武有大略的李公子死了,军心也就散了,农民军焉能不败!

  1644年的中国,我只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崇祯皇帝一心想要中兴,面对外忧内患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最后反被农民军亡了国,连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都不如。至于吴三桂,在大明将亡之际,他奉诏入关救援,刚到山海关就得知京师失陷,他犹豫不前。李自成以他的父亲吴襄为人质招抚他。和清军作战多年,他本不想投降清朝的,再说改朝换代在历史上也是常有的事,归顺大顺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人生如棋,他还是走错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可我觉得陈圆圆应该不是吴三桂和李自成决裂的决定性因素,当是吴三桂看清了当时的局势,投降李自成没有前途,才会甘愿背负骂名而降清。他的一念之差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这也让他因此被世人唾弃。

  李自成败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作为败军之将的李自成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清军入关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两个民族三个政权的争斗中,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成为唯一的赢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有发生在苏州、赣州、江阴、南昌、嘉兴等地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上百万无辜百姓惨死,生灵涂炭。这是崇祯皇帝和李自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其中的责任谁又能付得起呢!不过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简单的记载。1944年,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农民起义300周年时作《甲申三百年祭》,文章发表后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并被作为中共中央整风的文件之一。以史为鉴,中国共产党决不当李自成,所以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考出了好成绩。时至今日,在我们作风建设中,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资料图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周口美景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晚 晴
   第09版:国内综览
   第10版:国内深读
   第11版:国际综览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旧 闻
   第16版:艺苑欣赏
草莽英雄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