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一位朋友去了一座旅游城市。回来问感受,朋友说:“景点很精彩,城市很无聊。”
出门前他查找该城市自民国时期以来的特色建筑、小吃、技艺都有哪些,等到了目的地一看,蒙了,“城市中全是近几年新建的高档写字楼,巷子里的小吃摊都没了。”
朋友的困惑是不少城市都面临的问题:和体量发展需求相比,城市规划过度、缺乏个性。不少地方管理者甚至以发展之名人为抹去了城市多样生活的痕迹。其中,有不同时期形成的人文习惯、生活方式、建筑特色……它们恰是城市整体风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了看上去整齐划一便于管理,不少城市选择了一刀切:建筑要么全面复古,要么统统唯新,街面摊贩一概清理,马路业态一律禁止,城管和小贩“斗争激烈”。
先消失的,是“磨剪子嘞抢菜刀”的小巷吆喝,然后是街边摊红的番茄、绿的青椒,还有湖边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理发师傅,有些地方甚至连菜市场都“发展”没了,城市如同打了超级抗生素一样干干净净、百毒不侵。
在城市中生活,不同时期的味道、技艺、建筑、业态,从缘起、传承到消失,有其自身规律,不必过于担心良莠不齐有碍观瞻。留存下来的,往往比生命更久远,比文字更生动,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走过的路。如果我们一路以发展之名人为抹去,百年之后,我们就会好像从未来过这个世界一样。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在这些基因的留存中,尊重人、爱护人、关怀人、发展人,才是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而言,三亚正在进行的城市管理精细化探索,采用停止干预、加强服务、放手经营、规范管理的方法,让城中的人生活方便,城外的人看着有趣,不仅是建设管理的进步,也是城市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可以帮助城市形成独有的景观。
美好的城市需要高楼大厦,也需要70后的食堂、80后的操场、90后的跳跳糖和来自更久之前的吹拉弹唱。各行各业,皆得其所,不同时期,均存其乐,才是宜居城市生动个性的体现,不是吗?(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