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周口文化·旧闻
 
 
标题导航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泥泥狗

  原始图腾

  泥

  泥

  狗

  ——“陈楚文化”解读之一     ■邹文生

  “泥泥狗”,又称“陵狗”或“灵狗”,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中泥玩具的总称,它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独特的民间艺术。“泥泥狗”所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林林总总,形态怪异,比如: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独角兽、多头怪、翼鱼、翼兽、人面猴、四不像、猫拉猴,还有草帽虎、怪狮、驮子斑鸠、龟、蟒、蛇、狗、熊、蟾蜍、蜥蜴、豆虫、蝎子,也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等等,共约200余种。“泥泥狗”因其造型虚幻神秘、古拙荒诞,在我国众多的民间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泥泥沟”的产地,集中在淮阳县城东的十二个村庄内。这一带南距古宛丘遗址八里,至太昊陵仅二里。从古城遗址由西往东向太皇陵集中,这十二个村庄是:金庄、武庄、陈楼、前下楼、后下楼、史庄、许楼、段庄、金庄、刘庄、五谷台、白王庄。使人不解的是,在淮阳县其他的西、北、南三个方位上,自古以来都没有制作“泥泥狗”的艺人。其原因何在呢?这是和远古东夷子孙不违祖宗,天下八方,只认定东方为主、为源的部落聚集区域有关呢?抑或是还有其他的原因?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了。

  人类学者认为:在洪荒年代,万物有灵,神人合一,那时的人类,其意识还不具备从“客体”中完全分离开的能力,由于人类自身的脆弱与生存的欲望,使得他们把保护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认为具有巨大威慑力的禽兽身上,并把它们“神格化”,视为具有灵魂的载体。于是,这就产生了对自然界中一部分动、植物的精灵、魔力的图腾崇拜。这些具有原始宗教文化特征的精灵图腾历经数千年,伴随着古老的宗教祭祀、民俗活动而遗存下来,成为史前“图腾文化”的子遗。淮阳的“泥泥狗”正是我国史前文化中难得的“活化石”,就是这种造型古拙、荒诞的泥塑玩具,被当地人称作“泥泥狗”,它只出现在河南淮阳(古宛丘),祭祀人祖伏羲、女娲的庙会中,成为斋公、香客们辟邪、求福,争相购买的“神圣之物”。 

  今日的淮阳古称“宛丘”和“陈”,位于豫东偏南,距河南省会郑州市二百二十公里。由于淮阳县城居淮水之北,故称之为“淮阳”,它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首”之伏羲氏的旧都。淮阳“太昊伏羲陵”当地老百姓称为“人祖庙”,位于城北三公里,占地八百七十五亩,规模宏大。“太昊”一词是形容伏羲氏像日月那样光明,赞美伏羲氏在“人生之始,茹毛饮血”的年代,教育子民“作网以佃以渔,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之圣德。 

  太昊伏羲陵始建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现存的碑文只有一句话:“陵墓在此相去年岁极远。”每年农历二月都要举行盛大庙会,俗称“二月会”,从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历时一个月,每天都有数十万华夏子孙,远自安徽、山东、河北、湖南等省,云集于此,朝祖进香。来进香的人,都要从家乡带来一把泥土,添撒在伏羲陵墓上,寓意是:敬奉祖宗,香火不断;子孙兴旺,繁荣昌盛! 

  民间传说:伏羲和女娲兄妹“抟土作人”,并教男女交合,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所以后世尊女娲为“神禖”或“高禖”,奉之为华夏民族的女性始祖和婚育女神。《礼记·月令》上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所谓“奔者不禁”,其实质就是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的“血缘婚”逐步向“族外婚”过度的这个阶段,既是对于图腾崇拜的一种行为禁忌,也是对于不同图腾氏族之间男女通婚的一种保护。何以为证?其证据是:淮阳太昊陵的“显仁殿”,基石上一直保留有一个叫“子孙窑”的圆洞,直径约二三厘米,深度只有四五厘米,大约成年人的一指左右。在二月庙会时,凡是有祈求子女愿望的香客,无论男女都会用食指探摸窑洞(暗喻男女交合),以求得子,这是远古时代人类对女性生殖机能一种图腾崇拜。也正是出于远古时代人类对女性生殖机能图腾崇拜,我们进而从中寻找、解析“泥泥狗”的深层文化内涵。

  前面说过:“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中所出售泥玩具的总称。“泥泥狗”一词叠用两个“泥”字,前一个“泥”字为定语,作动词使用,即“用手抟揉”,暗含“亲呢”之意;后一个“泥”字作名词,即物体的材质是“泥”。

  淮阳“泥泥狗”所用的“泥”是胶泥(类同黄土高原的黏土),捏制而成的“泥泥狗”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后用大红、黄、白、绿、桃红五色点画出由圆弧曲线、直线和点组成的各种图案,线条稚拙而生动,色彩绚丽又不失沉稳,造型古朴浑厚,形状奇特怪异,其题材包罗鸟、兽、鱼、虫与人物,个个充满着虚幻的超脱、神秘感,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味和野性的芬芳。这些人物和动物多数在《山海经》中能找到它们的遗形。

  面对这些古拙、怪诞,超越现实形体的“泥泥狗”,人们似乎很难把它和“玩具”直接联系在一起。那么,“泥泥沟”这一名号又是因何而产生的呢?淮阳的民俗学家曾做过调查,淮阳泥泥狗协会会长任国和说:“泥泥狗”是人祖爷、人祖奶奶抟土造人时流传下来的。老艺人贾得还说:养狗是为了看家护院,“陵狗”就是给人祖爷护陵的神狗,它的样子不能变的,一变就不是人祖爷的神狗啦!

  关于“泥泥狗”的功能,民间最为普遍的说法是“能治病”。据说:来自山南海北的香客们把“泥泥狗”带回自己的家乡后,除了送给儿孙和亲友外,还一定要将一部分“泥泥狗”扔到井里,说是喝了井里的水,就可以“清心明目,医治百病”!要是不能治病,还能叫“灵狗”吗?民间还传说:行路客商,无论是走到天涯海角,只要你从“泥泥狗”身上抠下一小点儿泥土,用它泡茶喝,就能够治疗“水土不服”或“思乡病”。由此可知,无怪乎凡是到淮阳太昊陵庙会朝祖进香的海外赤子,以及港、澳、台三地的同胞,他们在临行前,都要极其虔诚地从太昊陵带回一手帕太昊陵上的黄泥土。由之看来,海外同胞也是为了医治眷恋祖国的思乡之情啊!

  每年仲春,太昊陵庙会上出售最多的是“泥泥狗”,前往庙会的人都要买一些带回家去,以求增福免灾,带来平安与吉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微美周口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文化周口
   第08版:小憩驿站
   第09版:国内综览
   第10版:专题
   第11版:国际综览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周口文化·旧闻
   第16版:闲情/广告
泥泥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