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八个“双11”。8年来,“双11”掀起的网购热潮依旧,电商的高歌猛进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今年“双11”期间,记者走访了浙江义乌、宁波等地,发现产业的经营模式在变、电商的生意经在变、海淘的模式也在变。
变化一:
义乌的“双11”静悄悄
11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和采购基地。这里大到什么程度?拥有7.5万个商位。有个形象的比喻,即使在每个商位前仅逗留三分钟,逛完所有的铺面也需要花上一年多的时间。从玩具饰品、箱包到五金厨卫等,这里的商品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与线上的火热相比,这里客流量很少,义乌的“双11”静悄悄。
近来年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闻名全国的义乌正在变化转型。今年前9个月,义乌市电子商务交易额1225亿元,快递业务量稳居全国城市第七名。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入口大堂处,记者看到一块液晶大屏幕,这是全国首个快递大数据服务地方经济项目——义乌市快递数据实时分析系统,于今年10月22日启动。大屏幕上的快递数据以秒为单位实时更新,揽收数据每秒都在跳跃式增长。“义乌的揽收量和投递量比例是10∶1,往外发出去的快件比投进来的多。”义乌市邮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快递数据实时分析,可以实现对义乌流向全国各地商品的数据分析,立体反映义乌的电商发展实况和未来趋势。
偌大的商城里看不到昔日的忙碌景象,难道商铺的店主们都转到网上销售了吗?记者随机走访了一些商铺,发现这些商铺本身并不做网店。这里的商家基本是前店后厂,商铺只是用来展示产品,客户主要是进厂里批发。
义乌商贸城白雪公主玩具专卖店的刘静告诉记者,他们店从2002年建市场之初就开了,在全国各地都有代理商,从这里进货在网上销售。“不管代理商开的网店有多少,都要从我们这里进货。我们立足于把货源做好,把零售和批发的渠道分开。”刘静说。
刘静认为,自己厂里的玩具有独特性和防模仿能力,无论生意做到线上还是线下,对厂里的生产没有影响。但是,有些容易被模仿的小商品例如文具、纸制品等,难免受到网销的冲击,这些商铺的生意大不如以前。
变化二:
跨境电商从“买进”向“卖出”转型
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家五金水暖的店主说,自己厂里外贸订单占多半,产品主要销往中东的国家。但是,目前跨境电商出口还存在困难,还是通过一般贸易的途径来做。
宁波市邮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互换局”的出现为跨境电商提供通关、结汇、退税、邮包寄递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向“卖出”业务积极拓展、转型,将为部署国际市场铺就一条罗马之路。
2015年12月,宁波市获批国际邮件互换局。截至今年9月底,宁波国际邮件互换局已实现进出境邮件170.1万件,其中累计进境邮件7.6万件,出境邮件156.6万件,出境占比达95.4%,单日峰值为3.5万件,成为宁波跨境电商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今年10月31日,宁波国际邮件互换局正式启动跨境电子商务一般出口模式,标志着宁波打通了本土商品“卖全球”的快捷关税通道。按照今年出口370多万单快递包裹,每单产品20美元的价值估算,推动外贸出口价值6500万美元。
记者在宁波国际邮件互换局看到,出口邮件的上线安检、扫描、分拣、查验出关一条龙操作,每小时最快可分拣包裹1万件,邮件平均提速1.5天,便利跨境电商企业办理清关、报关、规范结汇及退税等业务。
变化三:
跨境海淘监管阳光化
“海淘来的商品从哪儿来,消费者基本不知道越洋过海的快递包裹经历了什么,买的不放心。”宁波保税区市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海龙说,让跨境网购阳光化,就要让监管、消费者维护、售后服务规范化,实现跨境商品追溯管理。
目前,宁波保税区跨境电商已经形成了“跨境购平台、跨境电商、跨境商品”三维发展体系。“跨境购”平台作为跨境电商的公共服务与监管平台,创新了跨境质量保障模式。
记者看到,在“跨境购”平台上的每一单商品,都加贴防伪溯源二维码,消费者可查阅商品信息,知晓商品的来源。工商等监管部门可掌握商品流向,实现溯源。
“海淘一族青睐的母婴类产品可能外形很像,但型号有细微差别。”邱海龙介绍,跨境购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接入所有电商企业、快递企业的数据,全部用数字化手段监管,既能避免出错,又能实时监管。
邱海龙说,一旦发现平台商家有违规行为,所有的监管都按照最高标准执行,如货品全部被扣留、所有的订单都要经过手工放行。让商家感到违规成本太高,就会诚信守法。
记者看到,在“跨境购”的APP中,每一个订单都有产品介绍作为厂家推广,还能链接到销售网站,甚至往外延伸到国外端的仓库。对于消费者来说,用手机扫描防伪码就能知道通关信息,确保商品从货源地送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全透明。
(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