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谢晓晶
提要:北京电影学院今年新增了9个专业方向,是近几年来增加专业方向最多的一次;首次进行了网上报名,除表演专业外都可以进行网报。
问:我们注意到,在2011年招生考试前夕,北京电影学院加大了本科招生宣传力度,如在北大附中、北京四中等高中进行巡回本科招生宣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新举措?
谢晓晶:我们去了北大附中、去了北京四中,实际上也去了其他的一些不那么有名的学校。我们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希望让更多的中学和更多的中学生能够了解电影学院,了解电影学院的各个专业。我们觉得,虽然电影学院现在每年报名的人数不少,但是如果用全国那么多的中学和那么多的中学生的总体数量来看,其实我们觉得还是不够。如果不只是看生源数量,而且还要看质量的话,那么我们就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和更多的中学生能够了解我们这个专业,能够到这个专业来报名。还有一个,就是现在我们也在做一个尝试,比如我们现在跟四中谈,四中也主动提出来,有没有可能让我们电影的一些基础性的课程能够进入到四中的高年级的选修课里面去。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不只是让学生大概知道电影学院是怎么回事,能够让他们更具体、更深入地了解电影学院各个专业的情况,这个对他们毕业之后的选择会有更多的好处。
问:有一个是关于招生选才的问题,如报考美术院校考生的上千张色彩画摆在同一个地方,怎样从这千张画中挑出最适合的那几个,对阅卷老师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在电影学院招生过程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电影学院招考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慧眼识英才”?
谢晓晶:艺术院校的专业招生考试工作,实际上就是艺术专业人才最初的选拔工作。这项工作是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艺术院校专业招生考试的质量取决于四个因素:一、生源质量;二、教师水准;三、人才选拔标准;四、专业招生考试原则、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现在的考生不像第五代那样在入学前就有非常丰富的生活阅历,也不像第六代那样在入学前就有对电影比较深入的个人研究和兴趣。所以教师很难从这些考生身上明显地发现从事艺术和电影专业的苗子所应有的那些素质或是闪光点,在进入高年级阶段这些学生的专业素质才得以彰显。
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能透过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种种表现,准确地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从事电影专业的潜质。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负责专业招生考试的教师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需要他们有丰富的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的阅历与经验。当然教师的个人眼光与专业的招生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教师在专业招生考试中对专业人才素质的发现和判断靠的是直觉,不是概念。而这个直觉是有科学依据和科学规律的。专业招生考试的科学性,不只是考试标准、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的科学性,也包括教师眼光的科学性,包括构成教师眼光的背后的那些因素的科学性的梳理与分析。我们所说的负责专业招生考试的教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在专业人才选拔时的这种眼光的敏锐与准确。
电影学院的专业招生考试,实际上有几个方式,或者说有几个部分。首先第一个部分它是针对这个学生的一般的文化或者是艺术基础的,这是常识性的考试。第二个内容就是技术技巧方面,就是说这个孩子在进电影学院来之前,是否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技巧,这个专业技能技巧大概到什么程度,这是第二个部分。第三个部分是关于对他的构思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一种考察,这个可能会有相应的一种考察的方式。第四个方式就是我们在面试的时候可能经常会采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对自己专业的需求和这种需求对学生的素质的进一步的需求。老师是希望学生有这个概念的,他会通过面试,通过学生对各种问题的回答和反映,来判断这个学生潜在的专业方面的素质。这表面上看起来很复杂的考试,实际上在我们考试科目的设置上,其实已经比较科学化地把它分开了。在每一个专项上,考察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考察方式也非常明确,所以我们能够在很明确的考察方式和考试目的的基础上就能比较准确的判断这个学生在这个部分的表现情况,之后再对他做一个综合性的考察,总的来讲,其实它还是有科学性的。如果只凭经验,只凭直觉,没有一种科学的方式,那的确很难。
问:北京电影学院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但是也特别强调理论教育,您能不能谈一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谢晓晶:电影学院绝大部分的专业应该说都是创作和制作专业,包括管理专业其实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这些专业而言,我觉得它的创作和理论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说电影学系,它侧重于电影史论的学习和研究,和我们的电影创作、制作是分开的。但是在创作、制作专业内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不开的。更准确的说,我们在本科阶段在创作制作专业里的所谓理论教学更多是电影专业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和正确的电影观念。电影观念的掌握其实不是单独的一门课所能解决的,它其实是包含在、渗透在整个电影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间。一个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哪怕他只是拍一个五分钟的作业,实际上这五分钟的作业在故事内容、导演构思、艺术表现等各个方面都有电影观念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对电影观念的一种意识,一种灌输,其实是从实践教学一开始的时候就开始了。它始终伴随着电影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一块走。我们一直觉得,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电影观念指导的实践教学是不好的,或者说它是不成体系的。所谓体系,就是因为它始终有好的电影观念做指导。总的来说,这两者其实在本科阶段是分不开的。
问:北京电影学院今年新增了9个专业方向,可能是近几年来增加专业方向最多的一次,这与我们国家当前电影产业的发展是不是有很大的关系?
谢晓晶:电影学院实际上就是以培养各专业的最高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导演系是培养导演的,设计系就是培养设计师的,依此类推都是这样。但实际上电影产业的发展它需要的不只是高端人才,特别是不只是高端的艺术人才。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需要艺术人才也需要技术人才,它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中端和低端人才,但是对于这些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在前些年我们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方向或相应的课程去做,现在这些年不断在调整,就是为了适应电影产业对人才的多方面的需求,也是这种考虑。
问:今年北京电影学院在招生当中,首次进行了网报,除表演专业外都可以进行网报,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谢晓晶:采用网报的方式主要是对考生和家长方便,因为很多外地考生如果跑很远的地方到北京来面报,这对他们来讲很辛苦,我们想通过网报方式让考生和考生家长在报名的时候更便捷些。
问:为什么今年不能把表演系也增加成为网报呢?
谢晓晶:表演的报名程序是一样的,但是老师对学生了解的方式和了解情况的途径,有些时候可能通过网报不一定能够了解,这样的话我们觉得用传统面报的方式,学生来了,见面了,可能有些需要了解和咨询,老师想了解的情况,能够沟通一些,主要是这个(原因)。
现在我们在专业考试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要考的一些因素,比如说孩子到我们这里来参加专业考试之前是否通过了本省的艺术联考,因为现在不是说所有的省份都设艺术联考,也不是所有的省份都有表演专业的艺术联考。对有的我们可能是一种方式,让他拿那个成绩过来;对没有的,可能是我们电影学院的考试成绩为主,这些情况都不太一样。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有些考生可能因为表演专业不像电影学院其他的一些专业,全国只此一家。表演专业在北京就有很多家,有些学生希望在报名的时候跟老师了解,我报了电影学院,同时我再报别的学院,是否冲突,实际怎么安排,等等。类似这些情况,可能都影响到他报还是不报。所以我们还保留一个面报的方式,让考生最方便的直接了解我们对很多问题的态度,以便他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