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照曾 文/图
王文在接受采访
核心提示
英国伦敦大学是世界知名学府,所属玛丽女王大学是该学府麾下的四所规模最大和知名度最高的大学之一,是世界百强名校。玛丽女王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王文是一位来自周口的华人,他以东方学者严谨、勤奋的治学和科研精神深得这所世界名校的信赖,被玛丽女王大学授予终身教授,为中西方科研、教学及教育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深秋十月的周口,车水马龙,寒意渐浓,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来到位于交通路的原周口一高校区。他叫王文,祖籍淮阳县刘振屯乡,出生在周口,是周口一高84届毕业生,现为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
“那时读书的楼还在,我就坐在一楼西南角教室东头第4排。”在两位中学同学和校领导的陪同下,他在母校内转了一圈,来到自己曾经读书的教室外,停下脚步,站在窗外往里观望很久,窗内孩子们像他当年一样正在上课。他们又在唯一存留的一棵当年的梧桐树下合影,大树亭亭如盖,人树皆成才。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让他感慨万千。梦里梦外,母校是他一生的念想和记忆,因为这里留下他生活学习的太多情感。之后,他又到一高新校区,参观了校史馆和学校,并和师弟师妹们座谈,随后又到六一路小学拜访,见到了自己年迈的老师们。
高考状元瞄准中科大
出生于1966年的王文,弟兄仨,他是老三,最得宠,也最调皮。周口建专区时,父母从外地调回周口工作,因父母太忙,哥仨由姥姥带着,一家六口住在市委家属院。他们兄弟共有的敏而好学、诚实善良的性格,是家庭影响的结果。他特别提到他的姥姥,用“润物细无声”来描述他幼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说,姥姥很善良。上世纪70年代,物资匮乏,老人在街上遇到一位自称是她同村的人。她把人家硬拉到家里,盛情招待,用仅剩的两个鸡蛋给他做一顿鸡蛋面。事后问起,她并不认识人家。姥姥就是这样一个特别善良、勤奋、乐于助人的人。他说,他母亲文革时期在新华书店工作,那时新华书店收回很多“毒草”书籍销毁,而他偷偷拿回几本,有《希腊神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等,读起来如入神奇世界,为他以后学习开启了一扇大门。
小学初中,他和多数顽皮孩子一样,疯玩的时间比在家学习的时间多。其实,他埋下理想的种子,是受三个人的影响。一个是他大哥,大哥是在文革中长大的,学习受影响,仅考上郑州一所纺织学校;一个是他二哥,二哥最有才,考上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后来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另一个是他的初中英语女老师梁青,多才多艺,讲课生动,为他们这群调皮的孩子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1981年秋,他考入周口一高(当时全称是周口第三高级中学)。一米八的高个儿,性格开朗,打球、组织活动是他的强项,学习成绩也很突出。他回忆,有一次,下了晚自习,老师已经回家休息,他还是有一道物理题不明白,硬是追到物理老师家里敲窗户,将班主任周锐锋老师喊起,直到给他解答后才离去。
1984年,他参加高考,成绩位居全市榜首,成为周口的高考状元。青涩少年,多奇思怪想,报考志愿,竟放弃在河南招生指标多的北大清华,报考了在河南招生很少的中国科技大学。他直陈当年太“书生意气”。其实,事后他才知道,当时他和中科大差一点儿失之交臂,中科大在河南只招10人,并且已经在郑州、开封、洛阳的重点高中落实了名额,他是第11位,后来因为陕西省空缺一名额,才将他调剂走。
求学让他跨越国界
1984年,他走进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他就读的力学系是由钱学森创办的,是培养“两弹一星”科技人才的摇篮。他们班有40多名学生,王文因成绩突出、活跃,大一就被委任为班长,从大四起(中科大当时是五年学制),他又被推荐为学生会主席。凭借开朗的性格和多才多艺,他组织各种活动,做得有声有色。他说,体育是他的最爱,尤其爱好打球,曾担任中科大排球队副攻手,在全国大学生联赛中取得好成绩。
他说,中科大的学习气氛非常浓,从当时学界一句口头禅“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读科大”,可窥见这所高校对于科研教学的要求。钱学森先生主张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是留给中科大力学系学子们的宝贵遗产。多年来,王文一直秉承着这份精神,这是他终身的学训。
1989年,他大学毕业。为了求学,他踏上英国的国土,在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博士。让他想不到的是,他会和这个岛国结缘,且在这里扎根,成为异国大学里的教授。
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他师承Kim Parker教授攻读博士,主攻血流动力学、脉动力学。他的导师是美国学者,是世界顶级科学家,为人谦和,知识渊博,也是一个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从那时开始,王文的研究方向开始从物理力学跨向医学、生物学领域。
“学院给我每月500英镑的助学金,除去每月100英镑的宿舍租金、50英镑的饭钱,剩余的也够花销。”王文回忆求学之路,几多感慨。他说,助学金够他求学花销的,因此也没有怎么出去打工。他说,英国人很热情、友好,时常邀请他到家里参加聚会。
1992年,他博士毕业后,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三年的科研任务在三个月内做完,这种节奏似乎让导师无法接受。一年多后,他离开曼彻斯特大学回到了伦敦。
扎根英国做名校院长
英国的教育和科研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很多顶级科研专家在这里工作。王文攻读博士后之后,便决定在岛国留下来,希望在学术方面能有更高的受益。他首先在帝国理工学院做研究员,1999年,他受聘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担任高级讲师,授课和做科研是他的日常生活。因勤奋敬业,时常挑战性地工作,他在学院的影响越来越大。2003年,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聘任这位华人学者为终身教授,也意味着他获得这所世界名校的最高学术地位。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是世界百强名校,在学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顶级水平,有7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多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皇家工程院院士。一个来自中国的学子,在短时间内获得终身教授,绝不是靠投机和面子的事情,要靠真才实学和成就。王文在国际学术期刊发布100多篇论文,其中包括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Stem Cells、Circulation Research、Nature -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 和英国皇家学会学报Interface。他还是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华人生命科学学会主席等。
他说,“叶离不开根”,作为来自中国的学子,在国外学业有成的同时,情感上永远离不开祖国,希望为国家做点事情。因此,推动中西方学术科研交流,是他科研之余的又一重要工作。
在国内, 2000年,他被评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还是中组部千人计划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评审专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评审专家。他还被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聘为客座教授。
作为玛丽女王大学重要的华人学者,他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除参加国际间的学术科研交流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里工作,那里还有他每年要培养的研究生们。不过,玛丽女王大学还是在他科研之外,又添加了新的工作——管理学院事务。2009年,他被任命为玛丽女王大学理工学院院长,今年9月,又被任命为玛丽女王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或许,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