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雨,曾用名刘绍琦、刘克功,1948年出生于商水县胡吉镇北陈村。
(刘绍雨)
他自幼聪颖好学,逢年过节,火红喜庆的对联引起了他强烈的兴趣,那潇洒劲健的字体,引起他无限的遐想。
小学时,他写字认真,字体工整,在班里字写得最好,老师时常表扬他,并让他出班级板报,这为他提供了很好的书写环境。
五年级时,放学路过看到邻居家写的春联,那字体秀逸通透,潇洒跌宕,使他佩服万分,一定要拜邻居为师,邻居看他聪明好学,就把平生技艺倾力传授,并推荐他临摹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他认真听从邻居教导,先临《多宝塔》《勤礼碑》,后临《玄秘塔》,自此,刘绍雨忘情地在书法的海洋里畅游,技艺猛进。
青年时的刘绍雨是班内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上课之余,他苦练书法,先后临过《勤礼碑》、《曹全碑》。他口袋里总装着笔和纸,每看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反复凝眉苦思,借鉴学习,以至于废寝忘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很快在十里八村小有名气。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刘绍雨一一欣然应允,常常夜不能寐,深夜挥毫泼墨,一气呵成。
文革中,因为“只专不红”,刘绍雨失去了考学机会,回到生产队务农。在生产队他挑过三年大粪,喂过五年牲口,又在磨粉房里钻了八年。为了生活他还从事编织、木工、铁业、泥巴匠。他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艰苦的岁月里,从没间断过毛笔字的练习:夜间一个泥巴台上,他点一盏煤油灯,在一张废纸上,反复书写,由白变黑,再蘸水书写;睡觉时,想起哪个字运笔妙,他就在被窝里反复运笔。
1983年,乡粮管所招临时工帮助夏粮征收,他通过了考试被招用,每天工资两元含生活费。
1985年秋,由于他字写得好、有文化,乡里就让他去学校教书。这让他欣喜若狂,虽然只有每月18元的工资,但为他写字练字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当教师分的有办公桌,结束了在泥巴台写字的历史。
在他所教的班级教室后面的墙角里,总放着一只秃头毛笔和一个装有水的小铁桶,他趁学生课间休息、放学后,就在教室后边的地上,以水代墨、以地做纸每天坚持写字练字,每天至少用水小半桶。
暑假里,是他练字的最好时期,办公室和卧室,都是他练字的场所,那时农村没有电,天气热,室内不能呆,他就到村头坑塘边,蘸着池塘里的水,在地上笔走龙蛇,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就这样有空就写,有闲时间就练,充实地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他的毛笔字水平也不断提高。
后来,他由于教学突出,先后到尚庄、王庄、中岭任校长,学习书法的时间更多了。
1996年,他接触行书,主攻王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的行书最明显的特点是: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字体遒美健秀,书写用笔细腻,布局结构多变。特别是他的《兰亭序》,全文中十二个“之”字,无一雷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王羲之那飘逸灵动的风格深深吸引了刘绍雨,于是他精研体势,心摹手追。为了练好行书,他收集了王羲之的所有行书作品,挂在卧室里反复琢磨。
由于行书一般都是点到为止,随意发挥,很多时候靠顿悟。他想到当年的王羲之,为了陶冶性情养鹅,从鹅的基本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执笔、运笔的道理。他假期里,经常到河边垂钓,看到游鱼悠然自在,肆意空游;岸边白鹅,蹒跚摇摆、憨态可爱,他常常如痴如醉。天长日久,他逐渐领会了行书秀逸通透、潇洒跌宕的精髓。
随后,他又博采欧阳询、孙过庭、王献之之众长,逐步形成了质朴典雅、潇散恬淡的风格。
刘绍雨几十年如一日,如痴如醉地研习书法,颜、柳、欧、赵、苏、黄、李、米无不涉及,他博采众长,席临名家,取长补短,拥为己有,在枯燥乏味的抽象线条中寻找“干、湿、浓、淡”,探秘用笔、用墨、结体、章法的真正内涵,在疾与涩,浓与淡,干与湿,方与圆,轻和重,提和按,醋和细,刚和柔中不断探索进步,并形成了自己现有的书法艺术风格。
(部分荣誉证书)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进黄沙始到金。刘绍雨正是靠孜孜不倦的追求,才具备王羲之的恣肆洒脱的神韵,也成就了他书法艺术的辉煌。1990年县教体局举办的书法竞赛中,他被评为一等奖;1996年小学教师三笔字比赛,他被评为全能奖;1999年,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文艺报社、中国书画报社、山东画院、山东美术家协会、山东书法家协会协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书画大展”中入选参展;2000年,在首届敦煌国际书画艺术大展赛中,他的作品入选参展并被收藏;2001年“黄兴杯”全国书法大赛获三等奖;2002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作品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2002年,在“庆祝建国53周年、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书画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于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全国书画展”,获二等奖,作品在人民大会堂展出,并被授予“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胡吉镇 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