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建军
“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周口,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明清时期漕运的兴盛造就了这座城市曾有的繁华鼎盛。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写道,又沿大沙河之左岸,至周家口,此一大商业市镇也。周口彼时的影响也由此可见一斑。
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可以说,是三川孕育和造就了周口。而关于周口三川的来龙去脉,以及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史书、方志和一些方家多有记载和论述,工作和兴趣使然,笔者略有涉猎。在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奋力实现周口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更觉有进一步撮要梳理的必要,虽力不能逮,权作钩沉,以期唤起更多的回响和求证,或更有妙手丹青铺陈描绘出更新更美的城市画卷来。
颍水原曾有故道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多是城市的缘起,人与水、城与水一直存在着既适应又矛盾的关系。通观历史,水既孕育和滋养了人类,衍化了文明,又因着大自然之力,不时泛滥成灾,进而激发出人类逐于水、认识水、改造水、利用水的斗争与融合。一如司马迁在《汉书·河渠志》中所说:“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水与城的襟带演变似乎也就成了自然和历史的使然。
颍水,也就是今天的颍河,自古就是著名的“四渎八流”之一,发源于神圣的中岳嵩山少室山,《水经注》里有详细记载。
关于颍水的走势,特别是流经周口这个地方,历史上确有一些变化。原来在周口以下,曾经有一个颍水故道。这一条在民国二十二年的《淮阳县志》里可以找到较为详细的记述。其中写道,沙河之属,自西部起首,曰颍水,一名渚河,出登封,初起三源,中源少室、右源颍谷、左源少室南溪。三源河流,东经阳城县故城,过禹州、襄城、许州、临颍各界,东入西华境之习阳城(现西华县后石羊村一带),又东南经毛家庄、张田堤、刘家园,又东南至商水境之孙家嘴入沙河。习阳以上水道与古同,下与古异(实际是指元代新开挖河道,沙河与颍河在习阳以下的孙嘴交汇,河道发生了变化)。在此,《淮阳县志》里加了个按语,颍水故渎,自西华境习阳城南迤逦而东,经西华县南,又东南至赵牛口,惠民河挟溱、洧二水北来入之,又南经李方集,又南至周家口,又南至商水许家寨,《水经注》南经汝阳县北即此,又东南经本境尹练集,又东南经乐嘉城(在今商水东、项城西北)东北,大溵水从西来入之,又东南经项城南顿故城北,又东流十余里与新河即今沙河互相出入矣。
通过上述记载,一些老的历史地理名称和河流出入可另作探讨,仅就颍河而言,其过周口确实有一条故道存在。历史上,三国时期曹丕亲御龙舟,循蔡、颍浮淮;唐朝时期,扬子院运粮溯淮入颍应该就从这条河道走过。具体讲,颍河故道的河口原在市区新街的北口,一说是宋代以前的“颍岐口”。河道向南经新街、小南街、人民商场、荷花市场,过交通路,再经韩营、单庄、杨脑、许寨出市区,向东南经商水李老、练集、黄寨,流向项城市南顿、丁集、王明口,然后经师寨,又流入颍河,另有支流东南行,从直河头入汾泉河。这一段,周口市的文史专家王羡荣老先生在他的《周口原有“十字”河道》《依然颍水淖波痕——周口轶闻掌故》之《王进士填河——兼述周口新街、老街的来历》里面也有过生动记述。元顺帝至正年间,人工开挖了沙河新河,沙颍合流,颍水故道日渐式微,到了明嘉靖年间逐渐填平。而王进士据查为万历年间人,所谓王进士填河只是一个传说,具体组织实施者另有其人。就此,笔者也进行了大量的搜索与查阅,曾经在百度贴吧里查到一个名为“商水李村”的帖子《周口以下的颍水古道》,其中依据史志比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进行了较为严谨的考证,包括组织填河者是谁等。本欣喜以为佐证,可惜仅保存了网页,竟不知贴吧的内容适时增删变动,时隔一段时间竟无从查证,颇为懊悔不迭。
沙颍竟是新开河
说过了颍河,则不能不说沙河。在周口,沙河颍河通常被说成是一条河,即沙颍河。然而细细地查证研究有关资料后,发现流经中心城区向东的这条沙颍河道——从原属西华县的宿寨集一直到淮阳的窦门集、项城南顿故城东一带,竟然是元至正年间新开挖的人工河。
元朝虽短,但也可谓是波澜壮阔,于周口更是别有一番意义,这就是“元季新开河也”。
再据民国二十二年的《淮阳县志》描述,沙河即汝水,俗称为大沙河,发源于鲁山西大盂山,东北流经汝州、郏县、襄城、合湛、滍水,以抵舞阳之郭渡口。元季于此堨断正汝,而汝水遂由别渎行矣。又东过郾城、经西华县宿寨集北,宿寨背汝,面召陵(在漯河市东北近三十里,有个村子叫宿寨,属郾城县老窝镇,现属召陵区老窝镇,是否为原来的宿寨集一域需进一步考证),寨北水南有故渠,即溵水也。以上汝水由别渎行,以下则元季新开河也。又经小窑(逍遥)镇,南经商水邓城镇,又东南至孙家嘴,左有颍水入焉。又东至周家口即《明史·地理志》所谓颍岐口也(此注存疑)。昔颍水合惠民河而来,于此乱流南下,故呼此为颍岐口,南系颍水故道,东则元季新开河也。入县境,惠民河挟溱洧水从北来之,又二十里至高山顶(今指此为颍岐口)。右有支流出焉。又东经苑土集、白马沟,清河、柳涉二水从北来注之。又东经牛沟口古黄河从北来注之。又东经新站集,又东南经夹河集,又东经窦门集,以下与颍水故道相出入。这一段记载,很清楚地说明了元季因河水泛滥,而将汝河改道入颍和新开河的情况,同时还有沙河、汝河及颍河的交互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汝河发源于嵩县跑马岭,在襄城县岔河口汇入沙河。沙汝汇合后,经舞阳、郾城、漯河入周口商水境内,古代统称汝河,亦名隐水、溵水,商水县张庄乡城上村曾为西汉汝阳县治所,就是因汝河而得名。商水县曾名溵水县,也是因溵水而得名,其古道在今沙河以南,原同颍水相连,在商水县张明乡可以看到它的遗址。
另外,关于颍岐口的说法,周口市博物馆的周建山馆长曾经会同王羡荣先生进行过精心的现场考证,并写有《颍岐口地望考》。笔者认为,将明代的颍岐口认定在今周口市贾鲁河、沙颍河汇流处以东20余里处的李埠口高山顶东侧的颍岐河分沙处,是有理有据可以采信的。至于“又东至周家口即《明史·地理志》所谓颍岐口也。昔颍水合惠民河而来,于此乱流南下,故呼此为颍岐口”的说法是否有误,可以视历史的语境再做推想和推断。总之,回望历史的长河,不由得惊叹过往的先民们兴修水利之宏大和神奇。更有意义的是,这个“新开河”对于后来周口的肇始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贾鲁河”来有变化
贾鲁河的前身是战国梁惠王时期所开凿的鸿沟,距今已有2380年,是我国最早连接黄淮的人工运河,自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
由于受黄河水情及朝代更迭的影响,贾鲁河水系历史上也有几多变化。据《西华县志》记载,贾鲁河战国名鸿沟,汉为浪荡渠,魏名沙水,五代为蔡河,北宋叫惠民河。另据乾隆十九年《淮宁县志》记载,贾鲁河,在城西,俗名小黄河,即府志云沙水。自西华县毕家口入境,经刘家埠口、李方口、彭家埠口,下至周家口入沙河,长二三十里,宽六七丈至八九丈。按,今之小黄河即宋之惠民河,宋南渡湮废,元臣贾鲁疏其旧道,遂名贾鲁河。明季李自成决黄河灌汴城,支流南下,土人呼为小黄河。考,河源出自郑州白沙陂,由朱仙镇历尉氏、扶沟县过西化之西北郭,折而至周家口入沙河。这个记载对贾鲁河的演变有了一个大体的描述。不过从贾鲁河的前世今生看,其河道在周口区域内也曾有过几多变化。
就贾鲁河的前身来看,鸿沟一直是连接黄河、淮河流域的重要水道,上游为浪荡渠,下游称沙水,亦作蔡水。《水经注》载,沙水东经长平县故城北,又东南经陈城北,故陈国也,又东而南曲,经陈城东谓之百尺沟,又陈南流注于颍。并有记载,蔡河入颍河处“谓之交口”(今沈丘槐店)。北宋时又称作惠民河,并且有时称惠民河也包括蔡河河段,而宋代的地图标注,蔡河入颍河处为蔡口镇,或蔡河口(今项城北)。
到了元朝,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元至正四年,黄河在山东曹县决河改道,此后又多次决口,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多地人民深受其害。至正十一年,贾鲁受命于危难,出任工部尚书、总治河使,率众20万人治河,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即在疏通黄河故道和支流河道并开凿新的河道的同时,堵塞缺口豁口,修筑堤坝,将水重新逼入故道,贾鲁河因此而得名。因河水浑浊色黄,老百姓又称之为小黄河。
据专家考证,在周口市区建设大道东段有一座黄河故道桥,桥下的黄河故道就是过去的贾鲁河故道,也就是现在的洼冲沟。洼冲沟在市区北郊与现在进入市区和沙颍河交汇的贾鲁河(新老不尽相同)分流,向东南方向同流沙河汇聚后流入新运河,在牛口汇入沙颍河,这也是现如今周口引黄调蓄湖的进水和退水路线。再从清朝《淮宁县志·河渠图》看,牛家口与颍歧口基本上是隔河相对,而目前牛口隔河相对的正是现代的周口中心港,其西边不远处即是颍歧口的所在地高山顶。这种看似历史巧合的发现怎能不让人深感惊喜和兴奋呢!并且还有专家考证,据《明史·地理志》记载,陈州,洪武初,以州治宛丘县省人,南有颍水,又西有沙水,亦曰小黄河,至颍岐口与颍河会。以此认为当时贾鲁河与颍河的交汇口就在距周家口东20余里的高山顶颍岐口一带。
细节上的出入口尚待进一步推演查证,但是根据《大明会典》《明太宗实录》《明史·郁新传》《明史·食货三》等各种史料,明朝自永乐年间定都北京,军国之需,皆仰给东南。永乐元年,纳户部尚书郁新言,令于淮安,用船可载三百石以上者,运粮入淮河、沙河,至陈州颍岐口跌坡下,用浅船可载二百石以上者,运至跌坡上,别以大船载入黄河,至八柳树等处,令河南军夫运赴卫河,转输北京。这条经由颍岐口转运的运粮河道应该走的就是贾鲁河故道,而这件事关明朝国运的漕运大事也让颍岐口出现在历史的词典中,并且让沙颍河大放异彩,拉开了周家口500多年繁华的大幕。
明清两代,受黄河泛滥影响,贾鲁河运道又有变化。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贾鲁河漕运始通周家埠口,周家埠口成为朱仙镇与江淮商运必经之地。而至此,真正历史意义上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方始形成。
另据《淮系年表》载,成化中(1470年),“扶沟县蔡河下流淤塞,知县李增自张单口改导蔡水入洧河(又名双洎河)”。《河南地理志·水文》载,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御史刘大夏等人从孙家渡引黄河水向东南流,沿宋代汴水的上游,下接蔡河故道,……由白潭入扶沟县,接东蔡河的故道,至商水县汇入颍水,称贾鲁河。刘大夏采取疏浚与抢塞的办法,“别凿新河七十余里,导使南行,由中牟、颍川东入淮”。自此贾鲁河一度较为稳定。1938年后,黄水泛滥,原河道淤塞,贾鲁河沿黄水冲沟形成新河道。新中国成立后又历经兴修水利,形成现有走势和走向。
三鱼共一首,依依总关情。从颍水故道到元新开河,从贾鲁治水到三川交汇,给我们以滋养、孕育了辉煌灿烂文明的三条河流几经演变,期间古今交替、纵横交错,很难特别清晰准确无误地予以考证说明和断定。但是,我们还是要从自然和历史的发展中,努力从根本上弄清楚三川是怎么来的,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又是怎么交汇的,这样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弄清楚我们的城市是怎么来的,经历了怎样的兴衰沉浮,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让我们一起继续用心寻找!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