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建军
周口中心城区的历史,自明朝洪武初年的西老寨、永宁集算起,至今有650多年了。期间由集到镇,由镇到市,连同辖区归属,几经转换。有过兴旺、发达和鼎盛,也经历了衰落、沉寂和奋起,如今又迎来了新的复兴时代。
城市的发展和空间演变有一个沿革的过程,老与新、传统与现代总是相对而言的。基于这样一种相对的概念,周口老城姑且可以划在上世纪80年代恢复县级建制时的市区范围内,基本涵盖了更早的周口三寨,核心区域则是在三川交汇处的三河两岸,尤以现存的周口关帝庙为最显著的文化地标。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的快速扩张。近期看到的一段微信视频《中国速度——河南周口》,通过卫星影像图上的变化,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周口城区自1984年至2016年的规模和形态变化,从原来的十几平方公里到目前的80平方公里,城区扩大了4倍多。而且,按照周口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近期到2020年城区规模要达到100平方公里。如果再考虑淮阳撤县设区的因素,大周口的模样更是让人充满期待了。
“城市靠记忆而存在”。因应着城市的发展变化,以历史的眼光观照当下,挖掘属地文化,梳理城市文脉,彰显地域特色,留住乡愁记忆,进而引领和助推城市的复兴,更具有现实的时代价值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非专业化的意向性思考,随想漫笔写来,祈望能够抛砖引玉,大家一起共同展开周口老城复兴的话题。
溯源理脉,一塔一渡认周口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早些时候看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一篇文章,其中开头引用的这句诗情画意的描述,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循着这支塔影,笔者抽空专程去了趟通州,在通惠河畔,看了三教庙,还有闻名遐迩的燃灯佛舍利塔也就是通州塔(据称北大燕园未名湖畔的博雅塔即是仿此塔而建),感受到了浓厚的运河文化。而在北运河的大桥上,望着一漕宽宽的清澈河水,又在想,当年从周口走水路也是可以过通州到北京的。自此,一个声音常常在耳边响起:三川交汇千帆过,一塔一渡认周口。
一塔是意象中的永宁塔。从老周家口地图上看,永宁塔是不存在的,也没有相关的历史记载。如此,则似乎有造“假古董”之嫌。然而,一如北大的博雅塔、西安世园会的长安塔、北京雁栖湖塔、南京的大慈恩寺塔,还有北京世园会的永宁阁等,无一不是现当代仿古建筑,但都具有画龙点睛的意蕴和作用。
周口河西的西老寨、西寨和永宁集是周口城市的源点和肇始地,曾经绵延数里,“商贾辐辏,称巨镇云”。这里,原有明朝时期的老衙门和老衙门口,以及稍后的刘渡口、义渡口,有永宁门、鸿济门、星枢门、顺河街、前后坊子街,有周口最早的河西清真寺、关帝庙,还有城隍庙、火神庙、天后宫、五龙宫,以及李时珍曾经作客的萨谦斋瑞竹堂药铺等。可以说,从西老寨这个点,到永宁集这条线,再到三河两岸的面和三寨相对成熟的体,周口河西曾经引领周口城市风气之先,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渐趋衰落沉寂了,成形的历史遗存也所剩无几。
现代国土空间规划强调“双评价”,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基于此,笔者的个人看法,周口河西片区的功能定位似应有“双涵养”的概念,就是涵养自然生态、涵养历史文脉,不做高强度开发。既然是文脉所系,则宜有一个地标性的点,如果在河西的三川交汇处建起一座永宁塔,是不是就具有了一种源点性的象征意义呢。
一渡就是指周家渡了。周口因水而兴,渡口及由此衍生出的渡口文化和漕运文化对周口来讲,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而作为周口城市名字的缘起,周家渡口之于周口,更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其地理位置也是相对明确的,就在沙颍河南岸的子午街(今老街)口所冲岸边。
明清漕运发达时期的周口,渡口星罗棋布,三河两岸有渡口20多个。到民国时期,还有渡口18个,并且从一张《1935年前周口沿河渡口示意图》上可以较全面地看出渡口的位置和分布。另外,从一张德国摄影师拍摄的二十世纪30年代周口景观照片上,可清晰地看出当时舟船云集、樯桅林立的景象。
“灵毓颍川潮,历五十三参奥义,众生普度;唤醒尘世梦,听一百八十杵钟声,大地同闻”。渡口的运营和漕运的发达,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景观和许多精彩的周口故事,如磨盘山、普济寺、三道沟、火神阁下铁水牛等,更有传颂已久的老周口八景。如今,昔日加固大渡口码头的木桩在枯水期时偶尔可见,1982年复建的铁水牛坐落在中州路桥下西侧,还有很多景观如西老寨、西寨一样,大都了无痕迹了。正因为如此,找准位置,采取具象与写意相结合的办法(比如古渡古船雕塑、文艺文化展演)重塑和再现周口源点文化坐标、重拾老周口的文脉记忆,更有了历史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凝神聚魂,三鱼共首万物生
几年前,笔者列席《周口水系规划》评审会,有幸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先生,聆听和记录了先生关于周口水系规划的高论,并陪同先生及其夫人到周口三川交汇处、关帝庙和淮阳龙湖、太昊陵、弦歌台等地参观。孟先生是做足了功课而来的,期间还吟诵了《周滨集》里“白云苍树映黄流”的诗句。老先生虽坐着轮椅行动不便,但一路看来,不时用摄像机留下第一手调研考察资料。特别是在关帝庙,甫一进院,先生就问,你们的那个三鱼共首图在哪里。讲解员随即引领其来到牌坊右侧铁旗杆须弥基座的三鱼共首雕塑处,并进行了认真的讲解。先生一边听,一边拍,之后说了一句话,这个是周口的城市之魂呀!一时间让人顿感醍醐灌顶,肃然起敬。
关于三鱼共首图的象征和寓意,周口师范学院的王国民教授专门写过一篇《周口关帝庙铁旗杆基座上的“三鱼同头”图探微》。文章认为,周口关帝庙铁旗杆基座上的“三鱼同头”图,线条简洁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美。“三鱼同头”图是清朝周口多元文化融合的象征,既是对周口地理环境的直接描绘,暗喻周口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又体现了清代山陕商人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寓意八方来财、年年有余、生生不息。“三鱼同头”图和铁旗杆基座上的其他图案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国泰民安、吉祥如意、平安富贵、欢乐悠闲的民俗文化画卷。
王国民教授的论文很有学术参考价值,也印证了孟兆祯院士关于周口城市之魂的说法。应该说,作为周口中心城区所存不多的国宝级建筑群落,周口关帝庙集中体现了周口亲水、重商、尚义的文化特质,是周口的城市精神和灵魂所在,是这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由此而发,笔者也曾写过三篇文章——《呼唤周口商业文化复兴》《重塑周口商业文化之魂》《再造周口商业文化辉煌》。从“诚信周口、义利天下”到“满城文化、港通江海”,期待周口凝神聚魂,乘时代长风,再次华丽蝶变,扬帆远航。②8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