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4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从香山镇芳楼说起

杨箴廉

1977年,旧戏解禁,很多大型古装戏剧都等待编排上演,为增强戏剧的可观性,需有布景配合。那时,笔者正在县剧院任美工,因剧团正忙着排戏,领导便让我与剧团财务科史会计,一同去北京买颜料(画布景)。办完公事,听说香山风景优美,红叶可观,二人便坐公交车到香山去看红叶。香山站下车,顺道向西走不到百米远,路北临街有座小楼,楼身不太高大,木式结构。比秣陵镇东小院内、被称作张伯驹书房的那栋楼,稍高大一些,所不一样的是,那楼红漆柱子,顶梁都经过彩画。楼门东边前墙上,嵌有一方青石,石上竖式镌刻着“镇芳楼”茶杯口大的三个字,上面刻的是张镇芳捐款由熊希龄办香山慈幼院的事迹。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因年代久远,慈幼院已荡然无存,镇芳楼也被征用。三间楼内,南北装有两道柜台,里面售有旅游、文化及日常生活等用品。当时笔者还在此买了两方印丕,留待后用。

笔者年轻时曾看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但对张镇芳了解甚少,事隔四十多年,于京归项后,详读了项城文史资料,前后贯通,对张镇芳有一个新的了解。1917年夏秋季,京畿发生了水灾,当时熊希龄为京畿赈灾督办,托人与张镇芳商量,让张伯驹(镇芳子)以其父的名义,义捐赈款40万元(纸票现洋各半),熊即以此款办香山慈幼院,收留水灾难童。并在慈幼院旁建了一座以张镇芳名字命名的镇芳楼,以示褒奖。

张镇芳一生经历过清末民初社会大变动时期,不合时宜之事有之,但也做了不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乡亲的好事。宣统元年(1909年),豫省受灾,项城灾情严重,张镇芳曾捐款四千元,一半给项城,一半给其他灾区。1900年,光绪帝西狩,于1901年返京驻跸于开封之际,见袁世凯奏陈《试办山东学堂事宜及试办章程》四项之后,即下令各省兴办学堂。张镇芳于1901年,便捐资创办保定师范学堂,为强国造就新人。凡属陈州籍学子,食宿及学习费用全部由张镇芳个人负担;项城学子每年推荐10位,去保师学习,学习费用,也由张镇芳个人负担。张镇芳于1900年,随两宫西狩。1901年,两宫回京后,张镇芳被恩赐四品衔,在农曹任职。张镇芳一个初任职的四品京官,哪有银钱创办学堂。清政府内忧外患、负债累累,更不会给任职官员过多的月俸,花不完、剩余着。很显然,张镇芳创办师范学堂及供应陈州籍学子的费用,都是张镇芳在项城老家闫楼支取的。平心而论,这钱是张家几代人的血汗钱啊!

笔者认为,张镇芳在考取拔贡之后,写《与谈明府论修筑三岸书》之时,已萌生关心民生的思想;在两宫西狩之后,捐款创办保定师范学堂之时,已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了。

1907年,张镇芳为家乡捐银六万两,在百冢铺创建师范学堂,以三万两办学,三万两存淮阳盐场生息,作为学堂开支经费。聘教职工六十多人,校警十几人,袁世凯任名誉堂长。学堂遵照“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开设文实两科,文科(国文、修身、教育学、英语、历史)实科(博物、地理、数学、体操等)百冢铺师范学堂后更名为中学堂,每期招收400人,学制4年,属陈州管辖,并增设养蚕染织等专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堂停办,学生提前毕业。

有人当官贪占享受,张镇芳当官挣了钱,想的却是创办新式学堂,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精神可贵呀!更值得称道的是,在张镇芳的影响下,其姑鲁张氏(淮阳鲁台村人)捐银两千两,创办丰村庙牌三官庙两级小学,受到袁世凯赠给的“敬教劝学”金质匾额一面。

张镇芳尊师敬师,尤为乡里称道。他在河南督府任上,大开仪门迎接恩师夏轩臣,并出资助修汾河上的板桥,一直为乡里传为佳话。宣统3年,张镇芳出银10万两,续修项城县志,特聘周口名士杨凌阁、师景顺为主笔,以周口黄家杏园为修志寓所,志成,亲为其作序。

张镇芳一生乐善好施,他寓居天津期间,已是垂暮之年,仍每年向救济灾民的慈善机构,捐助钱粮棉衣,救济难民。他得知倪嗣冲的厨师,祖传秘制烫伤药,非常灵验,便让人高价买回,放在张府门房内,常年施予烫伤者。

一代大贤张伯驹,之所以有将所藏书画珍品悉数捐献国家的举措,即蒙童时已严格受到“为学先为人”的家庭教育,稍长,又受到其父张镇芳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影响的结果。张镇芳为人民、为乡亲做的种种善事,俱被文士握管濡翰,疏而存之,其居世之美德,为世人称颂。

2021-01-04 杨箴廉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23586.html 1 从香山镇芳楼说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