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轰隆的机器声在田野里回荡,周口大地一派繁忙景象。西华县逍遥镇“全国种粮大户”曹自堂的玉米地却依然青枝绿叶,格外显眼。
“这玉米还在灌浆,估计还要一周左右才能成熟,棒子大、籽粒长,产量还能达到往年的水平。”9月24日,望着丰收在望的玉米,曹自堂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对西华县农民来说,今年是个灾年。7月20日和9月4日的两次强降水造成田间内涝,曹自堂的1000亩农田和其他农户一样,受灾严重,其中300亩绝收,其余的700亩也受到水泡严重影响。
面对罕见灾害,西华县农业部门和逍遥镇党委、镇政府的迅速行动,让曹自堂看到了希望。“当时地里的水淹到了膝盖以上,靠自己根本排不出去。”曹自堂说,“多亏逍遥镇领导及时带队组织挖沟通渠,两天左右时间水基本排完,大大减少了损失。”
该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成立服务小分队,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户生产自救。
谈及灾年的曲折丰收路,曹自堂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第一个奥秘就在土壤里。我的地块一直注重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有益菌的生长,土壤有活力、透气性好,大水浸泡过后不板结、病害少。其次是针对性用药。水淹后的玉米根系不发达,生长迟缓,再加上低温寡照天气比较多,玉米积温达不到很容易减产。为了弥补这些不利因素,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南方果树经常使用两种调节剂,对提升作物抗逆性、增强光合作用能力具有良好效果,就很快引进……”
“只有这些还不够,最关键的一仗,在8月底的时候,个别地块出现了锈病,再加上当时一直是阴雨天气,我认为可能爆发锈病和青枯病,就用无人机进行了一遍飞防。”曹自堂补充说。
当天,就在曹自堂讲授他丰收经验的时候,记者偶遇了前来测产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鲁晓民。他说:“这块玉米的产量预测在1300斤以上,基本达到了往年的水平。”
作为玉米方面的资深专家,鲁晓民给出了他的看法:一是管理方面展现出了高水平,在农业科技的方面钻研和投入为降低灾害损失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种业创新为农业提供了更多保障,这块地种植的是一个既丰产又抗灾的玉米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