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志新 通讯员 吴建成 文/图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临近春节,项城大街小巷年味渐浓。此时,位于中心城区东大街的一家小馍店门口,又像往常一样排起了长队。
“哎,馍可以出笼了!”31岁的郭书岭朝着媳妇裴新起喊了一声后,关掉蒸汽阀门,拿起一个小方凳,放在2米多高的蒸笼前。
一抬脚,一上窜,身高一米八三的郭书岭便稳稳站在了凳子上。只见他架起双臂,揭下笼屉盖,一股热气升腾起来,瞬间,七八平方米的小店里香气四溢(如图)。
灯光下,洁白如玉、软若似棉的大馒头映入眼帘,令顾客口中生津。很快,一笼笼馒头便销售一空。
为何这家小馍店生意这么火?
“这家的馒头个大圆整、柔软蓬松、面香味十足,特有嚼劲,是地道的老家味!”顾客口中一致这样评价。
2016年9月,这对来自河南南阳的90后夫妻背着七八万元的外债、带着年迈的父母和2岁的女儿来到这里,从亲戚手里接过一间简陋的小馍店,开始了他们的逐梦之旅。
初来乍到,加上处在老区旧街,环境卫生差,小馍店生意一时不太景气。
不久,在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夫妻俩相继免费办理了营业执照、健康证,并进行了煤改气。在项城市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小馍店又进行了升级改造,粉刷了墙、贴了地板砖,新增了灭蚊灯、防蚊门帘等卫生设备。
于是,焕然一新的小馍店生意有了起色,夫妻二人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了。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郭书岭夫妻二人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和面、加酵、醒发、上笼……,日子虽辛苦却也充实。
馍店生意不仅要靠勤劳,更要讲诚信。夫妻俩蒸馍用的都是一等粉,“酵子头”亲手秘制,每个馒头面粉含量更是“实打实”。
辛勤付出加上诚信做人,小馍店赢得了越来越多的顾客。每天店门一开,新老主顾盈门,你3元他5元,一天能卖出一万多个馒头。上个月,一家超市老板找上门,从此每天2000个馒头进入“超市专供”。
如今,5年过去了,夫妻俩收获满满。他们不但还完了外债、新添了两个宝宝、积攒了存款,还在老家翻修了新房,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春节将至,为响应政府疫情防控“就地过年”号召,夫妻俩盘算着今年全家老小不再回老家过年了,一是不给政府添乱,二是还可以多卖些馒头挣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