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08日
第07版:特别报道 PDF版

《道德经》第十四章

本期撰稿人:陈大明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秘书长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对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每天都要走的路,是道;我们工作生活中常说的处世之道、管理之道、持家之道、修身之道、学习之道、研究之道等等也是道。这些“道”指的都是具体事物处理运作的道理、规则。而老子的“道”,是从道路的“道”和各种具体事物的道理、规则概括出来的,作为天下万物的本体、本源,内在于天下万物中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大写的“道”。就像一个婴儿出生后已经取名了,但究竟长得什么样,要抱出来让亲戚朋友们看一看、接受大家的祝福一样。老子在第一章给道取名后,在第十四章重点描述道体,用意就是想让大家能够亲眼看一看道究竟长得什么样,以便更好地学道、悟道、体道。我们听听老子是怎样说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下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从老子上面对道体的描述我们可以体悟到,老子所说的“道”超越所有事物,是无形无状的,因而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的。对于这种没有形体的高度抽象的东西,人们根本无法通过眼、耳、鼻、舌、身去体验,所以也就无法用语言说明它的属性。“道”虽然虚无缥缈,但它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为了让人们对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老子就用现实社会人们熟知的一些概念来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再一一否定,进而反衬出“道”的深微奥妙。从这个意义上说,否定性思维是老子重要的思维方式,与这种思维方式紧密联系的是《道德经》“正言若反”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一章用的就是这种表达方式。

具体说来,什么是“夷”,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称为“夷”,看不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比如,由于地球是圆形的缘故,我们站在地平线上朝远处张望,即使视力超强,看到的平原丘陵、山川河流、戈壁大漠也非常有限,更不用说地平线的那一端了。但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就否定万物的存在,正像“道”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样,只是它是老子说的“大象无形”般的存在。同样道理,什么是“希”呢?“希”是用耳朵无法听到的声音,它的特点是细微、缥缈,不可能被我们听得真切。同时,距离也会使我们无法听到一些声音。四季轮回、日出日落,“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宇宙大化的循环运行,声音该有多大啊!我们竟然一点也听不到,为什么?距离太远了啊。更何况那若有若无的“道”的运行,即使有声音,也不会被我们听见。所以,老子说“大音希声”。那么,什么是“微”呢?“微”就是小的意思,当一个东西小到无法被人们摸着时,就称它为“微”。

写到这里,老子就把“道”的形体描述出来了,它原来是“夷”“希”“微”,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无法用人们的眼、耳、鼻、舌、身来感知,同时,这种“夷”“希”“微”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混而为一”的存在。

接下来,老子就对“道”这个“混而为一”的存在作了具体描述,并得出了“是谓惚恍”的结论。那么,什么是“惚恍”?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有形体形象的,但它的形体形象是“夷”“希”“微”,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它是一个超越了物质世界的东西,并且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无法用语言来解释,只能用心去领悟;无法用感官去体验,只能用身心去感知。这种亦真亦幻、模糊而又深奥的状态,就叫“惚恍”。这虽然有些牵强,但已经是所有词语中最能表达“道”的形体特点的词汇了。

“道”虽然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但却真真切切地存在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无所不能、无处不在。“道”和万物其实是一体的,万物的变化无处不体现着“道”的规律,万物的运行也最终体现为始于道并归于道。所以,老子接下来就明确指出:“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也就是说,“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古已有之的“道”的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掌握了这种规律和原理,就把握住了“道纪”,也就是把握住了认识具体事物的根本。

老子通过对“道”的样态与形体的描写,从玄妙抽象的空间,落到现实的人间社会,强调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老子是在强调从历史经验中探索总结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性。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名言:“一个人如果不了解他出生以前的历史,那就永远长不大。”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无法事必躬亲,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恰恰是今天的宝贵财富。大家都熟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由于天文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从天文学开始的。1000多年前,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这种学说被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所掌握,成为压制人们思想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490多年前,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突破了“地心说”的偏见和无知,打开了人们长久以来被蒙蔽的视野。330多年前,牛顿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定律”,对自然规律作了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100多年前,爱因斯坦丰富了牛顿的学说,提出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为人类进入太空提供了理论支撑。随着深空探测器的发射、贵州大窝凼“天眼”的启用和人们对宇宙空间认识的深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被当代的量子时空理论所充实。科学家试图将相对论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统一在量子时空框架内,以指导对广袤的未知世界的认识与探索。科学史上的进步无不彰显着人类在知识积累以及历史经验上的借鉴、传承和进步,这些都浸透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道理。

同样,老子的这一观点,也包含着借鉴前人治国理世经验教训,更好地治理当今天下的道理,这是老子的根本用意之所在。曾国藩的老师唐鉴告诫他的“经济不外读史”;唐太宗李世民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宋代司马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编撰《资治通鉴》,目的都在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遵循天道法则,当今世界无数国际组织、良知国家、社会精英纷纷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出谋划策,甚至不惜投入巨量资源寻求世界安定、安宁、安全发展之路。但令人遗憾的是,二战结束后,世界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但也没有如世人所期待的那样和平安宁。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导致的自然灾害突发频发;新冠疫情肆虐,病毒一再变异,人类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公共卫生危机;局部战争硝烟弥漫,千万难民流离失所;一极独霸招摇过市,贸易战火四处蔓延,多元化发展、多极化征途时出变数。出现这些乱象,都和一些人尤其是霸权霸凌国家不遵道、不守道、不从道有关。解决当今世界诸多棘手问题和人类长远发展问题,特别需要深刻体悟老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思想,积极为解决世界发展难题、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道”虽然是玄妙精深、惚恍不定的,其中却包含着先于宇宙而存在的纲纪、规律,并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运用极广。“道”看不到头,也见不到尾,好像是惚惚恍恍的“无”,但它自古以来就支配着茫茫宇宙和人世间的具体事物,统率着一切“有”。因此,要认识和把握世间的万事万物,就必须把握“道”。掌握了世间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能知过去、探未来,识破天机、洞察秋毫,顺势而为、赢得人心,从而立于不败之地。②18

2022-02-08 本期撰稿人:陈大明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秘书长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59082.html 1 《道德经》第十四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