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8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唯有人文足千秋

素心俦兰蕙,馨香留人寰。张云生先生离开我们三年了,但他的精粹人品、精深学识、精湛书艺,他用文史、诗词、书法、绘画为人世间创造的真诚、质朴、良善、温和,却始终浸润着我们。

先生逝世之时,正值疫情肆虐之时,先生的朋友,为表达对先生的敬重,都想尽办法,来送先生最后一程。或电话或诗词、挽联、文章传情达意,表达自己的哀思;文艺界的同仁及后学者,自发通过报刊、微信群或自媒体组织悼念,表达失却先生之痛。在先生祭日,总有朋友去墓前送上一束鲜花,倾一壶老酒,烧上一份纸钱,述说不尽的哀恸。

今年,是云生先生的百年诞辰,此时的我们,更加怀想先生,深深地怀想……

先生总让我们想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对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文史典籍,有着后人少有的童子功,故熟稔于心。他寄情翰墨,德艺双修,以二王神韵为心骨,颜筋柳骨为羽翼,形成俊逸隽永、平和淡泊,典雅高迈的书写风格,赢得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人的热爱,他用一生的追寻为淮阳在当下书坛争取了应有的地位。他固守本真纯粹的书写理念,不为浮云所动,不为名利所扰,如今喧嚣热潮退去,人文魅力日显,文化力量愈重,越发显得难得和珍贵。

先生总让我们想到“本真”。他是一个真性情的老人,晨练、养花,修竹、赏鱼,他热爱粗茶淡饭、平常普通的生活,感受其中的清净美好。他下笔有神,笔无虚发,用心用情书写,呈现出文化的隽永、生活的优雅和人性的美好。古人云,字如其人。他就是这样,用一生写书法,用书法观照一生。他不慕名利,不入时俗。在晚年,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他都婉言谢绝。他的心灵和生活,始终是静穆的。他待人热忱,面对素不相识的乡里百姓和慕名而来的外地拜访者,都是热情接待,把要书写的内容写在白纸裁成的小本上。为了满足求书者的需要,有时,他还会问是要横着写,还是竖着写,是写行书,写隶书,或是楷书。这样亲切,让来者感到既意外又温馨。他把书法当作修身养性、陶冶身心的一种方式,不慕名利、远离喧闹,因而他的书法、他的人生,有着不计功利的踏实和诚朴,正因为这样,他的书法更近中国书法的本质。一个用心研究陈州文史,用情书写艺术魅力,呈现人性美好的学者、书法家,更能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先生总让我们想到“温和”。许多拜访过先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温和。回忆起先生和我们促膝谈心,追寻往事,讲解书画之道,无论是当年小院的香椿树下,还是书房方方正正的桌子旁,他总是态度温和,声音爽朗,讲得细致明白。“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即使讲起苦难岁月中历经的坎坷、遭受的不公,他也是惯看秋月春风。往昔岁月中,那么多的是是非非、曲曲折折,都被他温和包容。他的豁达胸襟、他的旷达思想、他的纯粹操守,让人想起儒家的温和、良善、恭谨、谦让,这些在经典里熠熠生辉的词语,在先生身上都得到印证。君子如玉,是品正如玉,更是温润如玉。

张云生先生去了,但是先生的精粹人品、精深学识、精湛书艺,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人文标志,并将长久地传承下去。②8

2022-11-28 付世桢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87056.html 1 唯有人文足千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