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堂
“千里芳原成泽国,万家墨面没蒿莱”是杨析综《忆江南·黄泛区》 里的诗句,真实再现了“黄泛”大灾难后豫东的惨状。1989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杨析综在黄泛区调研后,饱含深情地填写了这首词。2019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谈到黄泛区时说“当时灾区的悲惨状况可以用‘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来形容”。几十年过去后每谈及此事,父辈们口中最多的词是:“发黄水那年”“一片汪洋”“房倒屋塌”“逃荒要饭”……这些已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中,没有哪件事让他们有如此深刻痛苦的记忆。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了解黄泛区的形成、范围及变迁。
黄泛区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紧密相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夜,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悍然向宛平县城发起猛烈攻击,“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紧接着8月13日,日本攻击上海,11月上海失守,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1938年4月,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蒋介石即刻从“抗战三日即亡国”论一下变成了速胜论。他匆忙调集20万国民党军队到徐州战场,计划借台儿庄胜利的余威和日军在徐州决战。5月初,日军迅速集结十多个师团30多万人向徐州地区突击,徐州战役失败,日军沿陇海路向西进发,6月6日占领开封,郑州危急,武汉震动。国民党军队难以抵抗日军机械化部队西进,蒋介石下令扒开郑州北侧黄河大堤,任务由驻守黄河的国民党军队商震部队执行,地点先选在了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因赵口流沙太多,没能扒开,又选择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由驻守黄河附近的国民党军队新八师蒋在珍部执行,经过两天两夜不停挖掘,几乎在距郑州30公里的中牟县失守的同时,花园口决口,黄水奔腾而出,如脱缰之马,越过陇海铁路,倾平贾鲁河,经中牟、朱仙镇、尉氏,直扑开封西、北门,越鄢陵过扶沟,经西华、淮阳夺颍河到正阳关镇入淮河。
黄水溢出,泛滥成灾,给富庶的豫东平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初期(1938年~1939年),大部分河水沿贾鲁河下泄,经尉氏、扶沟、西华东部和淮阳西部,再顺颍河两侧漫流入淮河,称西泛区。中期(1940年~1941年),经过两年泛流,西泛区地面淤高,河水改由淮阳向北,经太康至鹿邑,南泛安徽淝河沿岸,漫流入淮,称为东泛区。后期(1942年~1946年)河水东移后,日军强迫地方群众从开封朱仙镇至太康修筑防水大堤,迫使水患又回到西泛区。由于没有固定的河道,黄水流来流去,在河南、苏北西部、皖北三省之间形成了一个从花园口到淮河的长约400公里、宽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的沼泽区,导致河南省的广武(今荥阳广武镇)、郑县(今郑州市)、中牟、开封(今祥符区)、陈留(今开封陈留镇)、杞县、通许、尉氏、洧川(今开封洧川镇)、睢县、拓城、太康、扶沟、西华、鄢陵、鹿邑、淮阳、商水、沈丘、项城,安徽省的亳县(今亳州市)、界首、临泉、太和、涡阳、阜阳、宿县、蒙城、颍上、霍邱、寿县、凤台县、淮南、怀远、凤阳、五合、泗县、天长、盱眙(当时属安徽)、定远,江苏的泗阳、淮安、宝应、高邮44个县市受淹,淹死人口89万,受灾人口1250万,54000平方公里内尽受灭顶之灾,形成黄水漫流、淤塞水道、沙湮良田、生态恶化、饥荒连年的黄水泛滥区。戎马倥偬的陈毅元帅率大军征战豫皖苏期间五次途经黄泛区,于1948年夏写下《过黄泛区书所见》“一过黄泛区,水茫茫。陷泥过膝及腰腹,人马欲渡川无梁……三过黄泛区,走踉跄。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国民政府的《豫省灾况纪实》中如此勾勒黄泛区灾难图:黄泛区居民因事前毫不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其辗转外徙者,又发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几几。在黄泛的八年里,《西华县志》记载(1993版第118页)“未逃出的灾民以树叶、麦苗、雁粪果腹。饿殍载道 ,饿死的人没人埋,甚至出现人相食。”黄泛后的豫东大地,芳原成泽国,盛产小麦、菽类的良田被黄沙、青沙、泡沙覆盖,“到处是荒滩、沙窝、芦苇丛生,白草遍地,杞柳遮天”(《扶沟县志》2013版151页)无法耕种。黄河掘堤后,国民政府虽然在郑州、中牟、尉氏、鄢陵、西华、洧川、太康、淮阳、开封等县进行放赈,又把这些县的部分灾民移送到陕西省黄龙山垦区、黎平垦区,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垦荒安置,但是由于当局对花园口掘堤引起的灾害估计不足、重视不够、应对不及时,民生付出的代价极其高昂。
黄河决口泛滥及以后衍生的灾害震惊世界。1941年,夏秋两季滴雨未下,在旱魃狂舞中,粮食颗粒无收。继大旱之后,1942年许多县遭到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落到田里,顷刻之间把庄稼啃个精光,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灾难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先前成立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把在东南亚战场剩余的战备物资汽车、帐篷、食品、粮食、修路机械等接收后,分拨给河南分署,由西华县工作站发放,粮食、食品、帐篷赈济灾民,机械则开启了黄泛区垦荒复耕的序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无家可归的黄泛区人民带来了希望,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黄泛区的复兴工作。据《黄泛区农场志》记载,1950年2月,中央成立了“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当时的国家财委主任陈云任主任,成员有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内务部、卫生部五部门人员。同年3月21日,在河南省开封(当时省政府所在地)设办事机构“黄泛区复兴局”,省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局长,赵一鸣、路岩岭任副局长,在复兴局及各县政府的领导下,组成了几十万的治河大军,先后疏通了颍河、贾鲁河、双洎河,排除了内积水,复兴局在原豫皖苏黄泛区农垦学校的基础上,组建机耕大队,帮助农民开荒种地。同年12月,复兴局副局长赵一鸣、路岩岭到北京中南海向复兴委员会汇报工作,陈云和五位部长参加会议。周恩来总理听取了汇报,对黄泛区复兴工作非常满意,说:“完成得很好,唯农民房子没有建起来,按粮食收成,比许多县还要好些,地可以按户分给农民,三年不要粮。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建个大农场嘛。”在中央和省政府的关心下,1951年1月正式建立黄泛区农场,一大批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风沙弥漫的黄泛区,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
沧桑巨变,岁月如歌。昨日的黄泛区曾是苦难的代名词,今日的黄泛区已是“接天碧绿,如云丰茂,锦绣风光凝聚”(《永遇乐·黄泛区》潘复生)。国营黄泛区农场已是河南省大型国有农业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周口市在党的领导下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用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把昔日的沼泽荒原变成了麦浪滚滚、瓜果飘香的米粮川。昔日“遍地若汪洋,水天难分界”(《黄泛行——经西华到鹿邑》张爱萍)的黄泛区已成为“中原粮仓”,新时代的周口人正在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为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作出贡献。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