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李密《淮阳感怀》
这首诗的作者李密,是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两唐书《李密传》位在榜首,足以标榜李密隋末第一割据的江湖地位。他出身贵族,其曾祖李弼是宇文泰时期的八柱国之一,真正的关陇军事贵族。
隋大业九年(613年),李密跟随杨玄感起兵反叛,提出上中下三策未用,导致战败,李密在潼关被抓,在押送至高阳的路上用计至邯郸逃脱。他投奔郝孝德等农民起义军均未得重用,走投无路,李密到了淮阳,改名刘智远,成了教书匠。心有鸿鹄之志,却被困在乡野僻村,李密落魄至极,于是写出了这首《淮阳感怀》。后因此诗李密被人告密,淮阳太守赵佗派人在本郡及其周围各县搜捕他,李密便离开淮阳,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李密眼中的淮阳秋天,是何等景象?他的眼中,是一场秋风吹荡之后,还没有落尽的绿叶被露水荡涤,林木愈发萧疏;是平旷的田野之上,蒹葭芦苇,四处围合;是村落之中,藜藿纵横,杂草丛生;是田野荒芜,是村落残破。可见,此时隋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人民在酷重赋役压榨之下千里萧条。《新唐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九记载:(此时的淮阳)“岁饥,削木皮以食”。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历时360年的战乱和分裂,建成了大一统的王朝,但它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从开皇的二十年盛世到大业,也就过去十年而已。隋朝刚立时,由于推行均田制、减轻徭赋制度,淮阳一带经济发展迅速。大业七年(611年),是隋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杨广决定征伐辽东,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征召民夫士兵;这一年,黄河两岸发生水灾,万亩良田由于民众徭役繁重导致耕稼失时,成为荒地,再加上粮价飙升,导致人民疾苦不堪。《淮阳大事记》载:(大业七年)秋,大水,山东、河南漂没30余郡,民相卖为奴婢。这一年,从山东长白山、河北高鸡泊、河南瓦岗寨一直到江淮地区,号称“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的农民起义火花点燃隋朝大地,天下大乱不可避免,隋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淮阳大事记》载:大业十一年(615年)十月,农民起义军统帅卢明月率众10余万攻陈。
历史有时候很有趣。据《淮阳大事记》记载: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淮阳太守赵佗举郡降李密。李密离开淮阳后,投奔翟让并在瓦岗寨“搞起了大事情”,史载“道路隐者不绝如流”“河南郡县多陷于密”。原来搜捕追杀李密的赵佗,又向李密投降,淮阳成为瓦岗军的“地盘”。但瓦岗军仅在一年后(619年)即土崩瓦解,大唐王朝呼之欲出。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