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4日
第06版:副刊 PDF版

慈善公园漫笔

李晶

近年来,随着城区大量街头游园的建成,推门见绿、出门见园的景致让淮阳小城更加美丽。听说西城区新建的慈善公园已经对外开放,便欣然前往。

沿着教育路西行不远,便看到一个大门,门上镌刻着“淮阳区慈善公园”几个大字。关于慈善的概念,《说文解字》解释道:“慈,爱也”“善,吉”,后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慈善就是指对人关怀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魏书·崔光传》有云:“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

进入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圆形广场,中间耸立着一个高大的类似灯柱的建筑,顶部似一朵丰硕盛开的荷花,象征着“花开盛世”。

广场左右两边是两条拱形的慈善文化长廊,长廊中历述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等各个时期慈善事业的发展。

漫步在长廊里,细览中国的慈善发展史,逐渐了解到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就有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美好品质和优良传统。

我们的祖先从商朝开始,就有救济穷困、抚恤贫苦的理念。那个朝代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想要政权长久,就要遵循“敬天保民”的道义,以致形成了用于慈善的“荒政”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当时读书风气盛行,百家争鸣,孔子的“节用而爱人”、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说,极大影响了当时慈善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中国慈善观念的理论基础,慈善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的恤老政策与儿童慈善,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得较为丰富与完备。到了战国时期,国家和社会非常鼓励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这种美德在人民生活中起到救危解困的作用。

孔子说:“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行善念时若能平等地、无任何附加条件地、亲如手足地帮助别人,可谓慈悲,这种境界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

在历史长河里,我国也有很多怀善念、系苍生的伟大人物。如被称为“北宋第一人”的范仲淹,知行合一、以心成文,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身处颠沛流离之中,犹系苍生,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使他声名远扬,即便茅屋为秋风所破,仍然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点滴善行就可以温暖我们的城。人人有颗慈善的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盛世就有了基础。当你低头看见路边的小花小草时,你的世界就大了。

慈善公园整体布局以象征“圆满、和谐”之意的圆形元素为主,用几何思维去阐释慈善文化。围绕着“花开盛世”圆形广场和两个半圆形的慈善文化长廊,是又一个由长长的、曲曲弯弯、绿草如茵的小径组成的大圆,这里就是列立着古今著名慈善家雕塑的羲莲颂园。

肃立在小径旁边的第一尊塑像是我国古代伟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据说老子很长寿,活了101岁。他主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他认为积德行善乃“长生之本”,若要长寿乃至体道悟道,必须以善为本,唯善是从。只有以他人的生命和利益为重,解除他人的疾苦,才能有利于自己。他所主张的“无为”而善、“赏善罚恶、善恶报应”的公益慈善伦理原则,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古代中国传统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源头。

春秋时期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迹高尘外功成处,一叶翩翩在五湖”、携西子远遁的范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慈善家,不但被尊称为“商圣”,还有“三聚三散”钱财的豁达豪迈和睿智从容。“三致千金而散财贫交”“取之为民用之民”就是他为自己所种的福田。

大家对林则徐知道最多的是“虎门销烟”,少有人知他在慈善事业上的贡献。清道光年间,他在兴修水利、救灾办赈、整顿吏治等方面都作出很大贡献,一时贤名满天下,以致当时“儿童走卒、妇人女子,皆以公所莅为荣”,有“林公来,我生矣”的称颂,足见老百姓对他的爱戴。

古今的慈善家们静静地安坐在绿荫繁花中,微笑地看着这繁华盛世。耳边传来相邻体育公园里孩子、青少年们的玩乐声、嬉戏声、欢呼声……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这盛世,如所愿。

去慈善公园那天,恰逢高考日。走出公园,看见很多身穿红马甲的爱心志愿者,爱心送考车遍布小城的大街小巷,爱心、善行、文明之风弥漫在小城的空气中。一个文明城市不能只在建筑和环境上美观整洁,更重要的是市民的文明素养和向善之心,这也是慈善公园想要传达的一种精神吧!

借用今年高考作文最热门的一句话: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所作行慈善,见者生钦羡”,愿我们都能为别人点一盏灯,也让自己更加光明;愿我们都能心怀善念,笃诚前行。③22

2023-08-04 李晶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10416.html 1 慈善公园漫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