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阴历八月,走到街上,就能闻到月饼飘香,这禁不住让我回想起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情景。
老家有做月饼的习俗。孩童时代,每到阴历八月初,家里就要忙着置备面粉、花生、芝麻、果脯、食用油、糖等加工月饼的原料。邻村有一家加工月饼的作坊,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砖炉,平时闲置着。临近中秋,这个作坊就开始忙活了。院子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八月初的一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带着面粉、花生、瓜子仁、果脯、芝麻等原料,还有用来盛放月饼的纸箱子,准备到邻村加工月饼,而我当然也不能放过这个能凑热闹又能最早品尝到月饼的绝佳机会,缠着母亲带我一起去。母亲答应了。到了邻村月饼作坊,院子里早已挤满了人。我排上队,母亲把原材料卸下来。
院子里,来加工月饼的人多得数不清,遇到认识的,都热情地打着招呼,讨论着谁家的花生香、谁家的面白、谁家的糖放多了、谁家的油没带够。月饼加工出来后,都抢着先往别人家小孩儿兜里塞,说小孩儿嘴馋,先吃着。不大的兜里很快被塞得满满的。
等自家月饼进了砖炉,剩下的就是把事先带过来的纸箱子备好,等着月饼出炉。等待的时间,你可以好好看看砖炉,这是一个用砖头垒起来的庞然大物,一次可以烤出两箱半月饼。砖炉下面不断有人塞着柴火,升腾起很旺的火焰。烧火的男人光着膀子,身上被烤得红红的,挂着汗,但总是笑呵呵的,回应着身边乡亲们的问话。
月饼出炉的时候,腾起的香气难以用语言形容,那香气让我这辈子都难以忘记。同样,母亲将刚出炉的月饼分给别家小孩儿之后,在箱子里铺上几张纸,把十几个月饼挨个儿放进去,剩下的原材料一起带回家。忙完这些已经是傍晚了。
吃月饼也是有讲究的。八月十五那一天,吃过晚饭,皓月已是当空,家人先要供奉先祖。这时,母亲会在供桌上摆上月饼和水果,让我和哥哥、姐姐、弟弟随她磕头拜祖,保佑家人平安。祭罢祖先,每人分得半块月饼。到手的月饼我们舍不得吃,先观赏上面的花纹,再掰一小块放到嘴里仔细品味。
那时,母亲经常给我们讲嫦娥的故事。听着故事,遥望头顶上那轮明月,能清晰地看到美丽的嫦娥仙子怀抱一只玉兔,幽怨地望着远方。
母亲讲的故事很凄美,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拿了王母娘娘所赐的一丸仙药,得罪了奸诈贪婪的小人,嫦娥为了保护仙药不被坏人抢走,自己吞了下去,于是离开心爱的丈夫,飞向了遥远的月宫。从此,她只能站在桂树旁,终日与玉兔为伴,遥望自己的丈夫。在一些地方,人们怀念嫦娥,每年的八月十五,便在院子里摆上嫦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祝愿她能回来与丈夫团聚。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爷爷还给我讲过这样的故事。相传,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残暴,各地纷纷起义,朱元璋联络各路将领准备共同举事。但那时消息如何传递是一大难题,于是有人出主意,说让下属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字条藏在小饼子里,传送给各路起义军队,通知他们八月十五晚上共举义旗。这小小的饼子立了大功,结果起义一举成功。后来,朱元璋把当时秘密传递消息的小饼子命名为“月饼”,作为每年八月十五的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儿时过中秋节,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奢望。每年中秋节到来时,正是故乡田野收获的时节,金灿灿的高粱和谷子弯腰低头向农人微笑;黄澄澄的玉米脱去衣裳躺在打谷场上晒太阳;黑白分明的大豆蹦蹦跳跳挤在阳光下,浑身闪着光。我们吃着煮熟的毛豆角,啃着金黄的玉米棒子,剥开饱满的花生,品味着秋天……
随着我渐渐长大,农村人的生活富裕起来,各种馅料的月饼都尝过之后,似乎就吃不出香甜的味道了。岁月带走了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但抹不去童年美好的回忆。远去的村庄、淡淡的乡愁,在我们这些已融入城市生活的农村孩子血脉中延续。让我们一直留住心中的那份美好、留住对月饼固有的那份怀念吧。③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