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
第06版:副刊 PDF版

耳畔响起“国学”声

王向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从豫东沈丘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传出国学经典《千字文》的琅琅诵读声。

这是壬寅年的大年初一,万家团圆的喜庆日子。吃饺子、拜大年、串亲访友,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笔者慕名前往,欲一探究竟。院子里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这家的主人姓黄,57岁。黄先生一身唐装,显得特别精神。一家三代16口人,也全都身着唐装,个个喜笑颜开、精神焕发。

和笔者一阵新春的问候后,黄先生高兴地说:“你来得正好,给我们当裁判吧,我家正准备举办《千字文》朗诵比赛哩!”

黄先生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服役6年。战友们得知他是河南沈丘人,跟《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是老乡,就常常让他讲一些有关《千字文》及河南沈丘的事儿。说实话,他当时对国学经典《千字文》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只能匆匆查阅相关资料,现学现卖。

“家喻户晓的童蒙读物《千字文》为南朝史学大家周兴嗣编纂,是先哲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是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这是黄先生讲解中的一部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当他讲解完毕时,战友们竟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这让他受宠若惊,同时也深感“压力山大”。

“因为自己是周兴嗣故里人,所以有责任、有义务宣传推介《千字文》。”黄先生郑重地说。从那以后,闲暇时间,他就阅读、朗诵《千字文》,并对其释义进行琢磨和研究。久而久之,他能一口气背诵全文。

退伍返乡后,黄先生对《千字文》仍是情有独钟,曾多次拜访沈丘县《千字文》研究会的同志,当面请教,加深了对《千字文》的理解。同时,他还要求家人学习背诵《千字文》,每一字、每一句的释义都要熟练掌握。

“年前,我们全家人就商定,要在大年初一举办一场诵读比赛,过一个欢乐、祥和、别样的幸福年。我和老伴还渴望有好的发挥,拿第一名呢!”说到这里,黄先生满脸自豪,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黄先生的大女儿黄静静在一所中学任教,她对国学经典《千字文》有着真切的体悟。她说,《千字文》是一本启蒙读物,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知识。“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归学校、回归家庭。孩子们作业少了,课外读书的时间就增多了,而朗诵《千字文》就成为孩子们减负后的“必修课”。

当日9时许,黄先生家的“诵读比赛”正式开始了。祖孙三代共16人,每一代分为一组,进行背诵和释义。根据背诵的节奏、完整度、释义是否准确等综合评分。因为加上了长辈对晚辈的感情分,最终,孙辈们获得了最高分。

“我们获胜了!我们是冠军!”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向长辈们讨要奖金——压岁钱。当时,笔者身为临时裁判,完全陶醉在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是啊,作为华夏子孙、周兴嗣故里的一员,怎能不为此感到无比的荣耀和自豪呢!

走出黄先生的农家小院,笔者有感而发,很快整理出一篇新闻稿件,第一时间发往《光明日报》编辑部。后经编辑完善,题目定为《家里传出琅琅诵读声》,在《光明日报》一版发表。

如今,在沈丘县的每一个中小学校、机关企业,我们都能听到耳熟能详的《千字文》朗诵声,沈丘人把学习、背诵、释义《千字文》作为一种责任、义务和荣耀。许多文艺工作者,以诵读、歌唱、书写、绘画、比赛等诸多方式,把《千字文》传到千家万户,播种到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心田深处,迸发出强劲的向上力量。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壬寅年仲秋,沈丘县委、县政府与中国艺术报社等相关单位联合举办了“周兴嗣短篇文学作品”征稿活动,面对全球华人征稿。随后,一篇篇饱含深情、温馨四溢、活力向上的征文纷至沓来。无疑,这一活动的开展给人们带来了一场饕餮大餐。

时光匆匆,一晃快两年的时间了,黄先生农家小院里的比赛情景,仍让笔者记忆犹新,那家喻户晓的国学经典《千字文》的美妙诵读声,仍在我耳边萦绕……

2023-12-15 王向灵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20468.html 1 耳畔响起“国学”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