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
第03版:社科理论 PDF版

为人处世当从修身始

苏童

◎“修身”一词最早见于《墨子·非儒》:“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修的本义为装饰、修饰,后来引申为内在的修养。先秦儒家极为看重修身。比如,孔子多次提到“修德”“修己”,孟子提出“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荀子提倡“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贯穿这些思想家论述的是,他们普遍倡导通过修身养性来砥砺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山坡上的小路很窄,常常去走,它便成了路;如果隔了一段时间不走,就又会被茅草堵塞住了。修身亦是如此,需要长期坚守,潜心修养。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常常因缺乏自我约束,面对诱惑时会做出一些不好的举动,比如不守时、不守规矩等。有些人甚至丧失理想信念,做出违背社会公德和道德的事情,践踏法律、遭人唾弃。如此,不仅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不便和困扰,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稳定。说到底,这些人都不注重修身。

“修身”一词最早见于《墨子·非儒》:“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修的本义为装饰、修饰,后来引申为内在的修养。先秦儒家极为看重修身。比如,孔子多次提到“修德”“修己”,孟子提出“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荀子提倡“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贯穿这些思想家论述的是,他们普遍倡导通过修身养性来砥砺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对于古人修身之说,我们今天仍应该提倡,并为其赋予新的内涵。

修身修什么?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大学全集·第八章·正心修身》中解释为:“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意思是说:所谓修身要先端正自心,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偏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被不端正的念头困扰,就会心不在焉:虽然在看,却看不明了;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不知道食物的滋味。可见,修身必须要先端正自心。

翻阅浩瀚史册,古往今来,凡流芳后世者,皆能“修身正心”。南宋宰相文天祥,用满腔爱国之心成就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佳话,他的德行深深烙印在人们的精神血肉中。同样,身为一国之相的秦桧,为了一己之私利,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铁骨铮铮的岳飞等爱国将士。他们皆有宰相之才,不同的选择彰显修养之高低,修身之人永垂青史,无德之人遭人唾弃。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做到修身正心,谨慎行事,严于律己。曾国藩有言:“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和这样的人来往,完全可以放心人品,不会有任何担忧。如此,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为什么有些人说话、举手投足,甚至微笑或者问候都能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而有些人则恰恰相反呢?这里面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问题了。

可惜,在一些人那里,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精华,早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们忽视了自身修养,只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追求自我的幸福和成功,却忽视了他人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种德不配位的思想导致他们突破道德禁区,任私欲膨胀、为所欲为。尤其是一些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如果将修身正心置之脑后,理想信念就会动摇,信仰就会迷茫,精神就会迷失,犹如身体“缺钙”,不仅会得“软骨病”,整个身体都可能“垮掉”。一些落马官员在检讨违法违纪的原因时,都会提到自我修养的缺失是陷入腐败漩涡的重要原因,这值得所有党员干部警惕反思,并引以为戒。

修身乃处世之本,修身乃成事之基。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丰富,诱惑很多。如果不注重自身修养,面对诱惑时,就很容易放纵自我、迷失方向,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如此,又怎会受到他人尊敬呢?在单位如何拥有威信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我们为人处世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尤其是党员干部,更要加强自身修养,用理智驾驭自己的七情六欲,以便“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然,修身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修身养性,并且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山坡上的小路很窄,常常去走,它便成了路;如果隔了一段时间不走,就又会被茅草堵塞住了。修身亦是如此,需要长期坚守,潜心修养。

在当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在和谐社会中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惟愿大家都能秉承“修身为始,修身为本”的道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2023-12-22 苏童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21175.html 1 为人处世当从修身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