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像往常一样,很普通,但是因为学校要举行“舞动青春”功夫扇比赛,我要完成学校安排的摄影任务,所以有些忙碌。
活动很精彩,孩子们表现出色,负责摄影的我亦全心投入,捕捉了很多精彩的瞬间。突然,手机里弹出一条信息:“龚老师,您给我发个地址,我给您邮寄一套书。”是往届学生鹏飞发来的。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他当年的样子:白白净净、文质彬彬,是特别爱读书的一个男孩。
往事不由涌上心头。当时,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在老家乡镇的一所中学教书。当时减负的呼声正高,孩子们也有几分贪玩,但是作为老师,我并不敢松懈对于他们的引导和督促。减负应该减,但是该学的知识也要学。我尝试换一种方式,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尤其是多读经典。可是,当时很多农村家庭不具备让孩子阅读的条件。在农活的干扰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下,他们没有读书的空间,而且很多家庭是没有藏书的。
我办公室里有些书。喜欢读书的孩子,经常去我办公室借书,而我也为孩子们高涨的阅读热情感到高兴。我的办公室藏书不算多,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仍是一个小小的书籍的海洋,为他们提供了在书海遨游的空间。《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简·爱》等书籍,吸引着他们。他们那么喜欢阅读,让我仿佛看到一条精神河流,正在孩子们年轻的心灵里流淌。我知道,借助这条河流,孩子们的心灵是有可能飞出这所乡村中学,与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交流的。也正是因为这样,那小小的办公室在我看来散发着亮光,帮助孩子们打开了思接古今的大门。
我给孩子们设置的借阅规则是每次借阅一本,归还后才能再借。当时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鹏飞同学,每次借书,他总会要求多借一本,想要多读书。当然,每次我都会破例,允许他多借,因为我十分欣赏喜欢读书的孩子,也因为我确实愿意给有上进心的学生提供无言的鼓励和支持。
教师的日常工作繁琐又忙碌,一年又一年,送走一批孩子踏上征程,再迎接另一批孩子,周而复始。鹏飞毕业后,再次联系我时,已在北京工作,他为了考博的事,询问我一些问题。我问了他的经历,才知道他大学毕业读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便留在北京工作。如今,博士毕业的他,在光明日报社工作,这个一路拼搏的孩子,正在实现他的宏愿。回想起他当年在我办公室借阅书籍的情景,我仍然感慨万千。无论如何,看到学生成长与成才,作为他当年的老师,是备感欣慰的,甚至是充满自豪的。
我收到了鹏飞寄来的书,是一套沉甸甸的《中国新校长十年100人》,鹏飞承担了书中部分章节的采访编辑工作。我拿着这厚厚的一套书,不免神思恍惚,再次回到当年那个乡镇中学,回到那个承担了微型图书馆功能的办公室,再次回忆起那个每次都要多借一本书的孩子。当年那个爱读书的孩子,如今也有能力参与编辑如此厚重的图书了。他可能觉得书中人物的事迹于我有鉴,或者他觉得这些书也值得我现在的学生读一读,而我更在意的,则是我们之间始终不忘的师生情谊。